甘肅定西干旱少雨,土地貧瘠,卻適合馬鈴薯生長。定西市因地制宜,把馬鈴薯作為產業脫貧的主要支柱。2008年,定西市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57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5%以上。圖為12月29日,定西市安定區葛家岔鄉農民龐秀英在展示自家種的馬鈴薯。
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攝
通過榜樣和典型的引領,帶動中國的扶貧事業,被世界上稱為中國式扶貧一大特色。
村支書扶貧 三十年如一日
53歲的河北武安市安樂鄉上三里村支部書記王存榮,初次接觸就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為了改變這個位于太行山東麓的貧窮山村的面貌,從1976年擔任副支書開始,她就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村里的脫貧事業。
村北的一片河灘原始灘涂,實實在在地見證了這位村支書的扶貧功德。在這上千畝上世紀60年代被洪水沖成荒灘的不毛之地,王存榮利用多方籌集的數十萬元資金,硬是開墾出了450畝水澆地,并辦起了數座年收入數百萬元的制磚廠。
王存榮曾帶動群眾集資十多萬元,打深機井6眼,徹底改變了該村1300多畝地的種植條件。
全村人均收入已經由1990年的幾十元,增加到2008年的5000元。全村群眾吃水、澆地、道路硬化全部解決,村容村貌氣象一新。
村民們感嘆,沒有村支書王存榮三十年如一日的帶頭奮斗,要有今天的新面貌是無法想象的。
王府井街頭 樹起扶貧豐碑
像王存榮這樣的扶貧典型在中國還有很多很多。
2009年10月12日,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由中國扶貧開發協會主辦的“中國扶貧開發人物展”全國巡展活動舉行啟動儀式。
徐莉凝望著在此展示的自己的雕像,臉上露出了溫柔的微笑。此次“中國扶貧開發人物展”全國巡展,這位先后救助過215名貧困孩子的“漂亮媽媽”入選。她曾榮獲“2008慈善愛心人物”等多項全國性榮譽,其事跡也被首屆母親節組委會改編成小品《大愛無聲》。
徐莉的雕像只是擺在王府井步行街61尊雕像中的一個,這些雕像和64組圖片共同組成了“中國扶貧開發人物展”全國巡展的主體。
李云峰的雕像也在這61尊雕像中,她是河北淶源縣交通局一名普通的退休職工,17年前,她的父母先后去世,留給李云峰三姐妹一份特殊的“遺產”——一名孤寡老太太和兩名聾啞老大爺,三姐妹繼承了這份特殊的“遺產”,也繼承了父母的美德。
“做好事不一定需要很多錢,自己少吃一口飯,就可以讓另一個人活下去;別人上坡上不去,你扶一把他就能上去了。”這是李云峰的母親常說的一句話,現在李云峰也時常把它掛在嘴邊,這已成了她的“家訓”。
據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會長胡富國介紹,像這樣由協會組織對扶貧典型人物大張旗鼓地褒揚,還屬首次。
中國經驗 已在世界推廣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范小建近日介紹,從1978年到2007年底,中國農村尚未解決溫飽的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已從2.5億下降到1479萬,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從2000年到2007年,溫飽問題已解決但發展水平依然較低的低收入貧困人口,其數量從6213萬減少到2841萬,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相應地從6.7%下降至3%。
與此同時,中國的扶貧開發也穩步推進了全球減貧進程。從1990年至今,中國減少的貧困人口數量占全球減貧人口數量的比重超過了70%,成為全球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目標的國家。中國還同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分享減貧經驗。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來,已先后為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63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239名高、中級扶貧官員,并舉辦了一系列國際減貧會議。中國的扶貧開發經驗已經在世界上得到了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