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冬天,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悄悄地簽訂了“包產到戶”的“契約”,由此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序幕的一角。發軔于農村的改革,迅速以不可阻擋的磅礴之勢推向全國。30年間,神州大地的廣袤鄉村經歷了歷史性的變革,9億農民邁進了富裕文明的新時代。
廣西荔浦縣修仁鎮三誥村農民唐小琳在收摘夏橙(2005年5月19日攝)。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農村進行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對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也為農業結構調整營造了良好氛圍。全國各地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優化農業生產布局,統籌農業農村各業協調發展,提升農業發展水平,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巨大成就。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告別貧困向富裕文明邁進
“實行‘大包干’以前,生產隊分的糧食少得可憐,大家經常忍饑挨餓。實行‘大包干’后,我們生活越來越好。現在,半數人家住上樓房,冰箱、彩電、手機已是平常物?!卑不彰鞴馐信舜彐傚X西村農民企業家錢永言說。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有2.5億農民溫飽不能保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不僅促成了我國農業增長的“黃金時期”,而且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了上億人的溫飽問題,成為人類消除貧困史上的一個奇跡。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國農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30年前,我國有近半數農村人口喝不到達標的飲用水,這些年來,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僅從2001年開始到現在,就解決了近2億人喝清潔水的問題,到2015年,所有農民的“喝水”問題將得到基本解決。
30年前,農民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衣服。現在農民腰包漸鼓,不僅穿衣服講究了,并且有更多的余錢投向住房,如今在農村,磚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樓也不稀罕,一部分農民還在城里買了商品房。30年前,農民向往的“大件”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三轉一響”,而今,平板電視機、自動洗衣機、電腦等高檔消費品進入尋常農家,小汽車也已進入部分富裕農戶。
30年前,即使在平原地區的農村也基本都是土路。如今,絕大多數村修了柏油路,通了公交車,田間地頭也修了機耕水泥路。截至去年底,農村公路總里程已超過300萬公里,鄉鎮通公路率達98.54%,建制村通公路率達88.15%。
10個“一號文件”開啟劃時代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發布了10個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奏響了推動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的主旋律。
從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連續5年發出“一號文件”,對農業和農村改革發展作出戰略部署,正式肯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鼓勵農民面向市場,發展商品經濟,確立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逐步取消農產品統購派購制度,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和建設小城鎮。
這5個“一號文件”,激發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民收入增長帶來了強大的動力,開創了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據統計,1978年到198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遞增17.71%,其中1982年的年增長率為19.9%,為歷史最高。從1978年到1988年,糧食總產由4000億斤增加到8000億斤,創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跡。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鄉鎮企業成為中國經濟中最活躍的部分,全國工業產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然而,農村的改革和發展不斷面臨新的難題。特別是從1997年開始,農民收入增幅連續4年下降?!坝酗埑?,缺錢花”,“吃飽了飯,看不起病,讀不起書”,城鄉發展嚴重失衡,農村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在一度縮小后又進一步擴大。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中國農村改革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004年至2008年,中央連續出臺5個“一號文件”,主題分別是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和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實行城鄉統籌的戰略決策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強調農民增收,給農民平等權利,給農村優先地位,給農業更多反哺。這5個“一號文件”共同形成了新時期加強“三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體系,構建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制度框架,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數據顯示,農民人均收入增速由2003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這5年,被公認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發展最好、農村變化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干部群眾心氣最順的時期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