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嬰”出生后留港不足一成
“這些孩子大多數剛剛出生就被父母帶回內地了,但他們是香港身份啊!他們會不會回來?什么時候回來?他們在外地教育情況如何?香港要不要為這幾十萬人計劃房屋、教育?人才計劃怎么制定?這些都成了香港政府面對的不確定因素。”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周永新憂心忡忡。他認為,問題并非這些父母都在內地的香港孩子占用了本地的有限資源,而是他們帶來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首先就體現在統計難度上。港產內地嬰兒大多會在領取出生紙后返回內地,日后使用回鄉證及回港證往返兩地,與香港本地嬰兒無異,令兩類嬰兒的跨境遷移數據不能分辨。因此,特區政府的有關文件稱,沒有資料可提供有關那些由內地女性在港所生嬰兒會否及何時返回內地,以及會否及何時回到香港。
早在2006年,在一次回答立法會議員質詢時,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李少光解釋了特區政府的立場。他說,特區政府非常關注有關內地婦女來港產子的情況,但現階段還不能就此對香港的長遠影響過早下定論。“我們相信不少在港出生的兒童會在出生后不久隨并非香港居民的母親返回內地。根據統計定義,假如這些子女長期留在內地,他們不會納入香港人口。假如他們稍后來港定居,便會納入香港人口。在估計較短期的服務需求時,各政府部門會參考最新的實際人口數字。長遠而言,統計處每兩至三年便會更新香港的人口推算,方便政府了解在房屋、教育、社會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等方面的需求。”
為克服現行政策造成的統計困難,2007年1至3月,香港政府統計處進行了“內地女性在香港所生的嬰兒”專項統計調查。根據統計調查的結果,在父親為港人、母親為內地居民的嬰兒中,65%的父母預計子女會留居在港。其余35%的父母打算把子女帶返內地,當中72%在3歲或以前回港,而約84%在6歲或以前回港。而父母均為內地居民的嬰兒中,只有約9%的父母表示其子女會留居在港。其余的91%的父母打算把子女帶返內地,當中約29%在3歲或以前回港,而約49%在6歲或以前回港。
統計處在2007年7月發布最新人口推算時,已參考有關統計調查,把這類日后可能回港的嬰兒納入人口推算內。但目前掌握的資料仍不足就這類嬰兒提供準確的分項數字,統計處表示,現正嘗試就出入境記錄及相關的數據作出研究,以便掌握這類嬰兒的實際跨境遷移情況及回港嬰兒比率的變化。
港府歡迎“隱形港人”回港就學
統計處的數字,為政府各方面的規劃工作提供共同基礎。港產內地嬰兒給政府規劃帶來的最早影響就是教育,目前主要體現在幼兒園及小學教育上。香港教育局接受筆者查詢時表示,目前沒有掌握父母為內地人的學童的具體數據。教育局副秘書長葉曾翠卿則稱,局方初步評估認為,由于不少孩子父母均是內地人,于香港并無人脈,來港念小學可能性不高,加上內地經濟繁榮,發展機會多,這類“隱形港人”長大后也未必會來香港。“這批孩子雖有權來港讀書,但實際情況仍有很多考慮因素,而香港不少學校都有空置課室,有信心可吸納有關學生。”
同時,教育局表示,該局在規劃教育服務時,將考慮包括港產內地子女在內的適齡學童的推算數字。此外,還將參考目前已就讀各年級的學生人數及最新的人口變化,如內地新來港兒童人數的波動等,以估計未來10年對學額和有關資源的需求。
社會福利是港產內地嬰兒影響的又一個領域。有一些內地女性在港分娩后把新生嬰兒留港并交由親友照顧,然后以嬰兒的名義申領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部分綜援金會匯返內地幫補她們的生活開支。社會福利署的數字顯示,到2007年3月,共有102名在港出生、父母均為內地人士的兒童申領綜援,他們的年齡介于兩個月至17歲。目前兒童的基本綜援金額為每月1,900多元,社署強調會定期覆檢個案,核實受助人是否符合資格,也有詐騙案調查隊深入調查詐騙個案,防止濫用。
醫療服務方面,衛生署表示,對所有在港的兒童,不論其父母是否香港居民,均提供多項服務,包括家庭健康服務、兒童體能智能測驗服務、學生健康服務及學童牙科服務等。在規劃服務方面,未來人口的發展趨勢是衛生署考慮的因素之一。而醫管局也會密切留意服務的使用情況,并根據服務需求的變化及發展,靈活調配資源以確保醫療服務能應付小區需要。
還有公屋政策,房屋署在估計租住公屋的長遠需求時,會采用統計處所編制的人口和住戶推算數字,在建屋規劃上作出相應的調節,以滿足公屋申請人的需求,確保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維持在約3年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