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數字
北京市某城區統計局商業科的李江(化名)盡管每月會和3000多家企業的商業數據打交道,這些數據是北京市GDP核算的海量基礎數據的小小組成部分,但他接觸不到GDP核算。“我們區的GDP數據是由市局給我們的。因為報表是按照法人來報的,一些跨地域的企業如中石油等在全國都有產業活動單位,那么不能把數據全部算到我們區,所以北京市在統計的時候會根據產業進行調整,然后再分配。GDP和CPI都是由市里上報給國家,同時再分配給各個區。像商業的零售額是每個月給各個區下發,而GDP的數據是按照季度下發的。”
除了收表送表,李江還要對數據進行審核。先要了解哪些方面哪些環節可能出錯,把數據庫全部導出來,然后編程,把有錯誤的數據篩選出來。“但是你不可能想到每一個錯誤,因為GDP的核算量太大了。有的企業入賬也有問題,只有在年底的時候才會入賬,所以到了年底一個營業周期才結束,而它的營業額數據也上去了;有的企業可能在年初就把全年的房租付了,那么在一季度這個數據就會很大,季度上就會出現一些波動。”
對于社會對統計數據的質疑,李江表示,他力爭確保他管轄的數據及時準確上報,但“方法的問題不是我們考慮的,這應該是國家統計局考慮的。方法都是他們定,然后對市局培訓,市局再對我們培訓,然后我們再對企業培訓”。
在中部省區的采訪中,市級統計局的統計人員也表示,可能在省局的層面,會考慮制度方法的問題,在他們這一級更多地是按照上級部門的要求去執行。該局綜合科馬科長告訴記者,面對社會公眾對統計數據的不認同,“可以解釋數據來源的就解釋,而不能解釋來源的就解釋為方法制度的原因”。
飽受詬病的人均收入指標,在東南沿海一些城市就面臨制度方法不合時宜的情況。據基層的統計工作人員反映,按現有統計制度,一個縣的統計樣本戶,城鄉都是100戶,但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不但樣本戶數量過少,而且城鎮農村的二分法也難以準確反映群眾的收入狀況。這樣算出來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代表性自然不夠。
“有時候為了保持數據的穩定,難以修改統計方法”,但柯惠新建議,為了既照顧到可比性又適應現實的變化,可以考慮增加一些指數。
自上而下的方法改革有時會面臨責的困難,葉青以服務業的產值統計為例,“由于目前國內對其缺乏統一的核算標準,基本靠各級政府推算。在某些情況下,國家核算可能并不如地方核算準確。”(記者唐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