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普選
《選舉法》施行之后,全中國首次搞起了民主普選。
1953年夏,許崇德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兩位同事一起被借調到中央內務部(現在的民政部),后被派往山東省泰安縣城關鄉搞普選試點。
在城關鄉,太多從未聽過的新名詞讓那些祖祖輩輩只知道種地的農民一頭霧水。
“啥叫普選?”
“啥叫選民資格?”
“人代會是干嗎的?”
為了動員大家,許崇德和同事找來青年團員組成了宣傳隊,挨家挨戶講:“從現在開始,我們要選舉出自己的代表來管理國家,這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是神圣的權利。”
很快,宣傳見了成效。選民登記那天,登記點一早就排起了長隊,連大半輩子沒出過幾趟遠門的農村老大娘,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趕來了。
因為舊社會很多婦女都沒有名字,只有“王家大妹”、“李家大嫂”這樣的稱呼,所以許崇德和搭檔們在登記選民時,現場就給她們起開了名字——“你叫王亞美,你叫李素珍……”
醞釀候選人、張榜公示之后,就到了選舉的大日子。
許崇德記得,開選民大會那天,鄉親們緊挨著站在一起。大會主持人念完候選人的名字,同意的舉手,不同意的不舉手,這樣就把鄉人大代表選出來了。
“被選上的村民樂得合不攏嘴。”許崇德回憶,對于飽受壓迫的中國農民來說,這次選舉的意義不同尋常。
城關鄉的農民正是億萬普通選民的縮影。按照當時人口普查統計,新中國有6億人,而舉行普選的近21.5萬個基層選舉單位,共涵蓋5.7億人,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普選。
草擬憲法
普選啟動后不久,草擬憲法工作也隨即展開。
1953年12月27日晚,一趟專列在冬夜的暮靄中悄然駛出北京站,向杭州疾馳而去。車上坐的是憲法起草小組,由毛澤東親自掛帥。
到達杭州后,起草工作很快開始。
2月中旬,起草小組擬出了憲法草案的初稿,然后派專人送到北京。接到初稿后,劉少奇召集中央有關人員討論,之后將意見發到杭州。杭州進行修改后,再將修改稿傳回北京。這樣來來回回多次,憲法草案初稿的草擬工作才暫告一段落。
3月14日,毛澤東啟程返回北京。
3月23日,憲法起草委員會的30多位委員聚集中南海勤政殿,出席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會上,毛澤東指出,憲法草案要簡單、明了,文字盡量通俗易懂。他舉例說:“憲法草案初稿把什么什么‘時’都改為‘的時候’。‘為’字老百姓不懂,都改成了‘是’字。”
3月28日,憲法起草委員會辦公室正式成立,下設編輯組、會議組、記錄組、聯絡組、總務組和資料組。這時,從山東泰安回京不久的許崇德,又被借調參加了資料組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