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實錄:聽取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
[中國推行大部制改革] [解讀政府工作報告]
國務院機構改革啟動 部門調至27個(名單)
今天下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交人大會議審議。被簡稱為“大部制”的改革方案,自十七大起已備受關注。此項改革,被認為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組成部分。有評論提出,以“大部制”為契機,加快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改革被寄予厚望。
“大部制”改革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將涉及哪些體制問題?按照怎樣的步驟推進?將來的大部又將如何受到有效約束?
對話嘉賓:蔣明麟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杜鋼建 汕頭大學法學院院長
劉旭濤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毛壽龍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新京報:怎樣理解“大部制”的概念?
毛壽龍:真正的“大部制”是把很多具有實權和實體功能的大部門合并在一起,從而成為一個超級大部門。這樣超級大部門的組建是以提高行政效率為最終目的的,是機制改革。
劉旭濤:首先必須認識到,大部制不等于大政府,大部制主要起到部門綜合協調的作用,把相同相近的部門劃為一個部門,協調起來要容易一些,它是隨著社會變化進行的部門調整。1998年的機構改革,主要調整政府專業經濟部門,本屆政府特別強調民生問題,強調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此次大部制改革與強調民生緊密相關,就包括怎么讓政府更有效的提供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這一塊。
新京報:大部制改革與以往幾次機構調整有什么區別?
劉旭濤:我感覺,這一次政府機構的調整,更關注民生問題,不像上一次主要改革經濟部門,這一次是更加全面的權衡和改革。
蔣明麟:前幾次重在精簡機構,現在要明確職能,要加強宏觀調控與市場監管,做好社會管理與公共管理的統一。過去政府部門之間的分工、責權對等等方面做得不好,這次要調整,避免政出多門、互相推委、效率差的情況。
杜鋼建:此前30年的行政體制改革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是以機構改革為主,要解決的是機構臃腫、實現干部年輕化的問題;1993年全面開始市場經濟改革之后是以體制轉軌為主,要解決的是行政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問題;2000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是以職能轉變為主,目的是要建立一個服務型政府;2003年全國兩會之后是機構改革、體制轉軌和職能轉變“三合一”的改革。經過5年的探索,從2008年開始,我國的行政體制改革又進入了第二個“三合一”階段,即大部制、分權制(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三種行政權力分離)和審議制的“三制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