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出席中國首屆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的專家指出,在中國有可能在制造業大國的位置上更向前推進一步的今天,出現了與制造大國地位極不相稱的尷尬局面: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制造業人才尤其是高級藍領稀缺的國家。
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技術工人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他說,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中國將更加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世界各國的企業和跨國公司紛紛來華投資設廠,越來越多的產品將打上“中國制造”而運往世界各地。在這種情況下,制造“中國制造”的技能人才就成為事情的關鍵。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最新報告表明,目前中國城鎮企業共有1.4億名職工,其中技術工人7000萬人。而在技術工人的隊伍中,高級工僅占3.5%,與發達國家高級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遠。數據同時還顯示,中國目前還急需60萬名數控機床的操作工。
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曙光研究員指出,過分強調學歷教育和對專業性職業教育投入資本的不足是導致中國技術工人水平低、后備資源不足的主要原因。
技術工人的素質低,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目前中國企業平均產品合格率只有70%,不良品每年的損失近2億元。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5%左右,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9%,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
“要提高‘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就要著力培育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曾湘泉說。
中國“十五”(2001——2005年)計劃提出,要在5年內將職工中的高級技能人才的比例提高到20%。為了培養和造就一大批“中國制造”的專業技能人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就非常重要。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資格鑒定中心主任陳宇指出,在技術工人的培養上,要走國際化的道路。在技能工人之間,建立全球性的聯系和交流,這樣才能真正確保中國技能人才的水準。
他同時建議,技術培養應該完善等級制,有關部門應該尋求建立國際公認的標準和等級,這相當于一種廣泛的資格認證,要能得到國際范圍的認可。
新華社 2002-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