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加快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積極推進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加快特色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業農村發展與縣域經濟發展良性互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1.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
圍繞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和就業兩大任務,加大力度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多途徑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大力發展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加快培育和發展壯大新興產業,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健康協調發展。實施“旗艦”引領工程,支持大企業做強做優。實施“小巨人”提升工程,促進中型企業快速成長。實施“星火”培育工程,幫助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鼓勵引導民營企業積極發展資源深加工型、勞動密集型、農副產品加工型、科技應用型等新興產業,努力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進一步擴大民間資本市場準入范圍,凡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的行業和領域都要向民營企業開放,重點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共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文化產業等領域。鼓勵和支持煤焦、鋼鐵等資源型產業領域的民營企業轉型發展、“二次創業”。在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搭建民營企業轉產轉型服務平臺,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對民營經濟的服務,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適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和社會環境。
2.扎實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
結合山西自然文化資源特點,加快特色小城鎮建設,重點實施“百鎮建設”工程,在省、市分別選擇100個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建制鎮,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突破口,支持其加快發展。按照政府主導、市場推動的方式,加大投資,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小城鎮綜合經濟實力,增強小城鎮公共服務和居住功能,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和落戶定居。繼續實施園林示范城鎮工程建設,以創建國家和省級園林示范鎮為目標,加快實施重點城鎮鎮區道路綠化、環鎮綠化、文化廣場綠化,改善鎮區生態環境質量,大幅度提高鎮區綠化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3.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
圍繞強縣富民目標,加強規劃引領,引導生產要素、優勢資源向縣城集中,著力做大做強一批縣級市和縣城,培育縣域經濟集聚中心,在縣域經濟建設中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培育并突出抓好縣域主導產業,集中連片布局,發揮規模優勢,推動形成符合縣域經濟發展、資源有效利用、產業優勢充分發揮的“一縣一業”發展的新格局。推進縣域產業集群式、板塊式發展,通過建設產業園區或產業集中發展區,促進縣域產業升級改造、做大做強,不斷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努力打造20個以上中部和全國百強縣。大力實施“大縣城戰略”,根據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進城的實際需要,加快建設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縣城建設水平和發展品位。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農村商貿流通業,大力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構建現代農村物流體系。積極發展農村餐飲娛樂業、旅館服務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新型服務業,促進農村休閑旅游經濟發展。深化擴權強縣試點,進一步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建立完善強化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優化縣域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向縣域流動,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五)大力改善農村民生,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實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有效供給體系,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面貌,扎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1.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推進城鄉用電同網同價。繼續開展新農村主干道路燈亮化工程,加快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步伐。加快構建便捷實用的縣域交通網,突出抓好縣域鄉村道路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交通條件,推進城鄉客運交通一體化。加快以提升農村飲水水質和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為中心的農村供排水體系建設,解決規劃內和新增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的問題。加強農村沼氣建設,加快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大中型沼氣和集中供氣工程建設,加強沼氣維護管理和配套服務。積極推廣使用農村新能源,加快省柴節煤爐灶炕改造。加快農村安居工程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國有林區(場)農墾企業危舊房改造,引導和支持農民建設富有地方特色和傳統風貌的適用宜居住房。加快農村信息網絡建設,重點由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向信息服務拓展,加速實施面向“三農”的信息化應用工程、手機下鄉工程、移動上網工程,穩步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
2.全面加快農村公共事業發展。
進一步抓好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工作,全面推進農村民生社會事業發展。實施農村街巷硬化、農村便民連鎖商店、農民文化體育場所、中等職業教育免費、新型農村養老社會保險全覆蓋等新一輪農村公共事業“五個全覆蓋”工程。加快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均衡發展。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社區傾斜。健全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新農合的籌資標準、支付限額及保障水平。加快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大力實施“萬村千鄉文化設施建設工程”,進一步完善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積極組織各級文藝團體開展“送戲下鄉”工作。積極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向20戶以下自然村覆蓋,加快農村文化場所全覆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萬村千鄉公益文化建設、農村電影放映和農家書屋等工程建設,基本建成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健康成長。大力發展農村公共體育事業,培養農民崇尚健身、參與健身、科學健身意識,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體育比賽和健身活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穩步提高農村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等保障水平,積極推進城鄉相關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工作。
3.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適應農村人口轉移和村莊變化的新形勢,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科學編制和完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優化村鎮布局,積極穩妥地引導農民適當集中居住,建設農村新型社區。按照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和城鄉一體化的基本方略,圍繞大縣城、特色鎮的建設、提質、擴容,著力推進致富產業、園林綠化、垃圾集中處理設施、供排水設施、文化娛樂活動和社區化服務六進村,道路硬化、清潔能源、庭院綠化、技能培訓、社會保障和文明新風六入戶工程,促使新農村建設上一個新臺階。繼續搞好新農村重點推進村建設,啟動實施新農村連片建設提升工程,成片成帶打造美好宜居鄉村示范區,全面提高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水平。以街巷硬化、垃圾處理、村莊綠化為重點,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大力發展干鮮果、觀光旅游等綠色產業,實現村莊綠化美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深入推進以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為重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爭到2015年垃圾收運體系實現全覆蓋,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和處理得到有效解決,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創建“生態鄉村”。通過制度規范減少污染排放,防治化肥、農藥施用等引起的面源污染、水域污染和有害外來生物入侵,保護大氣環境和水資源。推進農村節能減排,防止城市、工業污染向農村擴散。通過積極推進各項新農村建設工程,促使農村生產長足發展,村容村貌明顯改觀,農民收入明顯增加,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全面提升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4.扎實推進扶貧開發。
創新農村扶貧開發機制,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幫扶力度,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產業扶貧,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建設,認真實施對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攻堅,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按照國家新的扶貧標準,實施農村貧困人口扶貧開發政策全覆蓋。全面實施太行山、呂梁山兩大連片特困地區扶貧規劃,切實抓好5個試點縣、3個示范片扶貧攻堅試點,統籌規劃建設一批基礎設施、特色產業、生態環保和公共服務項目。加大產業開發力度,實施“一村一品”整村推進和扶貧龍頭企業“百企帶萬戶”增收工程,促進貧困農民持續增收。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爭取早日完成山莊窩鋪移民搬遷任務。積極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和教育扶貧,每年資助萬名大中專貧困生接受中高等教育,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組織動員國有大中型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扶貧攻堅,大力發展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貧困群眾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扎實抓好扶貧開發和農村低保制度的有效銜接工作。深化干部下鄉住村包村增收活動,做好機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構建全社會支持扶貧開發新機制,確保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