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2)技術革命的結構和特點
第一次技術革命的主體部分是動力技術(蒸汽機)和機器制造(紡織機和工作母機),帶動部分涉及煤炭、冶金、化工和運輸等。從蒸汽抽水機(1698)到第一條實用鐵路(1825),第一次技術革命大約持續120多年。
第二次技術革命的主體部分是電力技術(發電機和電動機)、運輸技術(內燃機)和電訊技術,帶動部分包括鋼鐵、石化、汽車、飛機和電器等。從發電機(1832)到無線電廣播(1906),第二次技術革命大約持續70多年。
第三次技術革命包括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革命兩個階段,它們的內容有一定的交叉。電子技術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都包括主體部分和帶動部分,而且帶動部分或輻射面比前兩次技術革命要寬得多,涉及眾多技術領域。電子技術革命持續時間比較短(約1946~1970),信息技術革命持續時間比較長(1970~2020);兩個階段加起來大約70多年,與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時間跨度相當。
技術革命存在一種“綿羊效應”。一個技術領域的技術突破,可以帶動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或者輻射其他領域,促進它們的技術進步;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新技術群,從而形成一次改變人類生活和生產方式的技術革命。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與產業的聯系逐步加強,相互關系多樣化。許多新技術建立在科學突破的基礎之上。新技術既推動了科學的發展,也推動了產業的進步。從新科學、新技術到新產品(新產業)之間的時間跨度大大縮短。
(3)科技革命的歷史影響
關于科技革命的歷史影響,可以和需要多角度和多層次的分析。
首先,科技影響。科技革命產生了一系列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催生一批新學科,促進了科技結構的變化,影響了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16世紀以來,世界科學中心先后從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轉移到美國。
其次,社會影響。科技革命為社會進步提供了新觀念、新生活和新知識,如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等。人類生活方式從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到信息化,從鄉村生活、城市生活到國際化生活,從實體生活到網絡生活等。
其三,經濟影響。科技革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技術和新手段,導致了新產品和新產業的不斷涌現,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世界經濟重心隨之變遷,而且與經濟周期有較大關系。世界經濟的主導產業從農業、工業、服務業到知識產業,先后出現工業超過農業、服務業超過工業、知識產業超過物質產業等現象。
其四,世界影響。科技革命既推動了世界現代化,也為國家現代化提供了戰略機遇。抓住機遇的國家,能夠保持世界先進水平或者后來居上;忽視或失去機遇的國家,一般表現平庸,甚至國際地位下降(表8)。
表8 科技革命與國家興衰
國家 |
大致時間 |
抓住或忽視科技革命的機遇 |
結果 |
英國 |
17~19世紀 |
抓住第一次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機會 |
世界強國、發達國家 |
美國 |
19~20世紀 |
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機會 |
世界強國、發達國家 |
德國 |
19~20世紀 |
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機會 |
世界強國、發達國家 |
日本 |
20世紀 |
抓住電子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機遇 |
升級為發達國家 |
芬蘭 |
20世紀 |
抓住電子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機遇 |
升級為發達國家 |
愛爾蘭 |
20世紀 |
抓住電子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機遇 |
升級為發達國家 |
葡萄牙 |
18~19世紀 |
忽視第一次、第二次技術革命 |
降級為發展中國家 |
阿根廷 |
20世紀 |
忽視電子和信息技術革命 |
降級為發展中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