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4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把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上調了0.27個百分點之后,8月19日再次上調了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從現行的5.85%提高到6.12%。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隨之上調的還有存款利率,由現行的2.25%提高到2.52%。
對中國經濟動態一直十分關注的各國媒體,都在第一時間對這一消息予以了報道。從這些報道中可以看出,國外媒體對中國加息并不感到意外,但是央行選擇的時間有些出乎他們的意料。
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今年第二季度的GDP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3%,主要是因為投資和凈出口的增加,政府一直發誓要給這兩個領域降溫,但是卻沒有成功。中國在4個月之內第二次加息,是為了解決信貸和投資的急劇膨脹。”但文章認為:“這一舉措令很多分析人士感到吃驚,他們原本以為政府會再等一段時間,看看第一輪加息后的影響后再做決定。”路透社同樣驚異于“中國政府在宏觀經濟調控方面的快動作”,“與最近幾個月的貨幣緊縮政策出臺相比,加息所選擇的時間讓市場吃驚。人們原以為,央行要等到8月甚至9月的經濟數據出來后再做決定,沒想到動作如此之快。”
對于中國央行加息的效果,國外媒體存在不同意見。標準普爾針對中國上調利率特別發表了一份聲明,稱“此舉加強了標準普爾的預測,即中國政府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方面將會成功。”而《紐約時報》則援引匯豐銀行經濟學家的話說,“中國加息的幅度太小了”。很多分析家預測,如果中國現在不采取足夠的措施應對投資潮,今后可能面臨通貨膨脹和更高的壞賬,因此政府還需出臺更多的調控措施。但是,文章認為,“在利率方面,中國上調的空間已經所剩無幾”。
《紐約時報》分析認為,中國政府尚未使用的給經濟降溫的最大武器,就是加快人民幣升值。如果人民幣升值,中國商品在國外將會變貴,從而導致外國需求減少,這就會限制中國出口行業的經濟增長,從而達到給經濟增長降溫的目的。這一政策曾經被美國、歐盟和日本使用過。日本《朝日新聞》還引用日本專家的分析說,“加息意味著中國政府將容忍匯率的大幅度提高。”
但大多數經濟學家預測,中國不會使用人民幣升值的方法來抑制投資規模和減少出口。路透社也預測說,加息不會引起人民幣升值,“因為央行緊緊地控制著貨幣市場,既然政府在使用加息的方式使經濟增長冷卻,他們就不會使用人民幣升值的方法。”
對于“中國已經無法控制投資和貨幣供應的增長”這種觀點,《紐約時報》援引蘇格蘭皇家銀行戰略經濟學家本·辛普芬多菲爾的話說:“我不認為他們(央行)感到絕望了,升息是一個先發制人的政策。中國經濟增長并沒有像人們想的那么過熱。”(孫秀萍 李宏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