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共享平臺的統一大市場建設,長三角地區正呈現出經濟增量變輕、要素流量變快的局面。
記者1日從于上海召開的“長三角地區統一大市場建設”專題研討會上獲悉,今年前三季度,長三角16城市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334.4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2%,占全國經濟總量的20.1%,比重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并且16個城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低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8.5個百分點。與會專家認為,長三角地區已呈現出經濟增量變輕、要素流量變快的局面。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通過共享市場平臺,促進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加速流動,在互動中實現資源最優配置。要素的流動推動了長三角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今年前三季度,16個城市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41.29億元,同比增長16.7%。要素的流動同時帶動了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長三角物流總量已占全國的1/5,長三角港口群集裝箱吞吐量占全國總量的1/3,長三角地區物流市場逐步完善。
不過,專家認為,長三角在制造業分工、旅游市場聯動等方面開發合作取得較大進展的基礎上,應在金融、技術、文化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突破行政疆界,為長三角區域加快自主創新、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轉型提供完善的服務支撐。
11月30日,滬蘇浙主要領導在上海座談,認為長三角合作重在打破市場壁壘。分析人士認為,“發揮優勢、分工合作、聯動發展、創造共贏”將是長三角未來區域發展的主題,目前滬蘇浙三省市創新發展理念,突破行政區域界限,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意愿空前強烈。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說,建立統一大市場是優化長三角地區經濟結構,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客觀要求。
他認為,建立統一大市場,首要的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鼓勵長三角地區資本跨境投資。長三角是我國資本產出效率最高的地區,也是資本積累能力、吸引外資能力最強的地區,每年既有大量的國內外資本,也積累了大量的剩余資本。資本市場的發展應該服從于長三角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鼓勵引導資本投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現代服務業,節能減排產業,以及改善城鄉基礎設施等。
日前,滬蘇浙三地政府與中國人民銀行共同簽署框架協議,推動長三角地區金融協調發展,支持區域經濟一體化。
在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劉紅忠教授看來,把同城的金融邊界從單個行政區域擴展到場所那叫城市群,進行金融市場創新,加快區域金融市場的后臺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都將是未來長三角建立金融統一市場的努力方向。
發展技術與人才市場,在區域內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動的社會保障體系,亦被專家認為是長三角加快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內容。(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