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學發展觀是在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是時代的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繼續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國關系深刻變動,世界力量對比繼續變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日益加快,國際產業重組和生產要素轉移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蓬勃發展,世界經濟正處于新一輪恢復和增長期。國際社會普遍看好我國的發展前景,看重我國的作用和影響,同我國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強。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也面臨著一些重大挑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圍繞資源、市場、技術、人才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明顯增多,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我們面臨的仍將是一個總體上有利于我國發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環境。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發展,就要把中國的發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來思考,發揮比較優勢,把握有利條件,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努力取得發展的主動權。科學發展觀是在科學判斷國際形勢和世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科學發展觀反映了當代最新的發展理念,順應了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加快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奇跡。但是,由于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和社會公平,忽視環境保護和能源、資源節約,導致一些國家出現了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后,能源、資源日趨緊張,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以及高增長下的兩極分化、失業增加、社會腐敗、政治動蕩等問題,經濟增長并沒有給廣大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未能實現持續的增長和真正的發展。世界發展實踐表明,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而應該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在汲取世界各國發展經驗教訓、借鑒國外發展理論有益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根據。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提出要以實現工業化為核心,逐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提出堅持統籌兼顧等方針原則,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我國的發展走了彎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在正確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形成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路線,制定了一系列推進發展的方針政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黨的十四大以后,我們黨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實現了改革開放的新突破,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總結我國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抗擊非典的重要啟示,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明確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目的,重視改善人民生活,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高度重視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各方面改革,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各方面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必須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妥善處理好城鄉、地區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等問題;必須注重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避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增長,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在總結長期以來我國發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發展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現實依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到二十世紀末,我們已經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開始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新的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重要特征:一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同時這一體制還不完善,生產力發展仍然面臨諸多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體制創新任務艱巨,深化改革必然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二是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經濟結構加速調整,同時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實現可持續發展遇到的壓力增大。三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城鎮化加快發展,同時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保持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增加,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四是我國科技事業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同時許多重要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仍大量依靠進口,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五是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當數量,包括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在內的一些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研究解決,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全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任務繁重。六是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發展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七是我國對外開放范圍擴大、領域拓寬,同國際社會的聯系更加緊密,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更高。八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進一步落實,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九是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式發生深刻變化,社會活力顯著增強,網絡信息的影響日益廣泛,同時人員流動性大大增強,人民內部矛盾出現了新的情況,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一系列新課題。十是社會總體安定團結,同時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各類犯罪活動和各種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依然嚴重存在,給社會穩定與和諧帶來的不利影響不可低估。二〇〇三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千美元。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舉措得當,就能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平穩進步;應對失誤,則可能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當前,我國面臨的既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一個社會矛盾和問題較為突出的矛盾凸顯期。科學發展觀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