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代女農民工人生軌跡:打工-結婚-生子-失業(yè)
· 第二代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就業(yè)“怪現(xiàn)狀”
“回家種田?那絕對不可能!”
大年三十的正午,湖北省羅田縣三里畈鎮(zhèn)黃岡廟村口,22歲的丁國強一邊玩著紙牌一邊與同伴聊“將來”。去年12月,丁國強在深圳一家電子廠打工,金融危機驟然來襲,工廠訂單大幅縮減,他提前回了家。
未來怎么辦?丁國強沒有太多的想法,唯一清晰的是“絕不會過父輩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記憶中,唯一一次干農活兒的經歷是收割小麥,不到一個小時,鐮刀割破了手指,從此再也沒有下過地。
丁國強的經歷是一個特定時代特定人群的縮影。在返鄉(xiāng)農民工大軍中,這是一個惹人注目的群體——第二代農民工,他們大多出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他們衣著新潮,不會種田,從學校到工廠,他們擁有比老一代更開闊的視野,也更看重精神需求。
武漢大學戰(zhàn)略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劉傳江這樣點評“第二代農民工”:退回農村,他們做不了合格的農民;融入城市,他們很難逾越橫亙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墻。
春節(jié)期間,記者踏訪大別山南麓的山區(qū)打工大縣羅田縣多個鄉(xiāng)鎮(zhèn)發(fā)現(xiàn),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第二代農民工更向往城市生活,即使金融危機來襲,短暫蟄伏之后,他們“還是百分之百要出去”。
而與此同時,在國家對于農業(yè)、農村重視和投入不斷加大的背景下,農村就業(yè)市場前景廣闊,第二代農民工轉變就業(yè)觀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桿槍”的失落與期冀
大年三十下午,記者在羅田縣三里畈鎮(zhèn)一個山村街頭見到“一桿槍”時,他正在臺球桌前“鏖戰(zhàn)”,桌沿的油漆斑駁雜陳。
上身穿件時髦的緊身羽絨小襖,一頭蓬松的褐紅獅子頭,左耳仿鉆耳釘在夕陽的余暉中熠熠閃光,每次打進一球,他都要把球桿往背上一扛,把頭驕傲地往后一甩,在這鄂東貧困縣的山村街頭,“一桿槍”儼然是一道風景。
“一桿槍”大名雷志剛,在家排行老三,今年剛滿20歲,別看年齡不大,初中畢業(yè)就跟親戚外出打工,下廣州,闖江浙,已經有了3年的打工經歷。
剛出門那會兒,他每天起早貪黑在工地上干苦力做小工,吃得也不好,結果很快就感染上了乙肝。回家休養(yǎng)期間,他和一幫村里的小年輕唯一的工作就是每天“蹭”街頭的那張舊臺球桌。3個月下來,“小三陽”轉陰,雷志剛也練就了一身精湛球技,“狀態(tài)最好時一桿搞定一桌球”,“一桿槍”由此聞名。
2008年年初,在溫州一家皮鞋廠做下料工的雷志剛在隆隆的機器聲中度過了異鄉(xiāng)的春節(jié),“那會兒還真有些想家。”
這個春節(jié),雷志剛回家的愿望提前實現(xiàn)了,臘月初三,他就背起行囊,踏上歸程。當他回望這座城市,沒有歡喜和愉悅,只有滿懷的失落與惆悵——金融危機秋風掃落葉般沖撞著一個江浙小廠的神經末梢,雷志剛所在的皮鞋廠訂單大幅削減,工廠裁員,他失業(yè)了。
雷志剛說,在外面一個月做得好的時候能拿1600元,那里有超市,有網吧,有KTV,有溜冰場,這些都是鄉(xiāng)下老家不曾有過的。在這里,3年前破舊的那張臺球桌依然是雷志剛在家唯一的娛樂工具。
年三十的清晨拜祖時,他悄悄許了一個樸實的心愿——愿來年能找到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能在外面呆下去。出行的日子也選好了——“正月初八”。
這個新年,雷志剛的球友小強有著同樣的心境。
21歲的小強在廣東省東莞市望牛墩鎮(zhèn)一家制衣廠做質檢員。今年春節(jié),小強帶回家里的錢和4年前剛出去半年時的一樣多,3800元。
2006年8月,他到深圳,一個月不超過800元,包吃包住,每天加班周末悶頭補瞌睡,半年時間硬是把拿到的工資全部帶回了家。
而現(xiàn)在,月工資漲到了1700元,小強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一餐飯要花四五百元,一群人去溜冰,一場下來也得百八十,“都是你請我我請你,不回請哪里會有朋友呢!”
幸福的周末生活因為廠里的訂單減少突然停止。小強雖然讀書不多,但勤勞肯干,被老板留了下來,一個月拿800元的留守工資,每天打卡上班,吃住也要自己掏錢了。
小強的錢包頓時癟了下來,回家把一疊薄薄的鈔票交給父母時,他得到的信息是年齡差不多的孩子都拿回了上萬元。
“不做生意永遠別想有錢花。”這個初中畢業(yè)的小伙子對自己的未來已經有了規(guī)劃,他知道“以前1美元兌換人民幣8元多,現(xiàn)在只有6元多了”,因為很多人看電視劇時,他就在看經濟新聞。
攢錢的想法正在不斷膨脹。他設想來年廠里的經濟能好轉起來,“不能再玩兒了,一定要攢兩萬元,然后跟著做家具生意發(fā)財?shù)慕惴蛞黄鹋茳c活兒。”
這個穿著一身白色休閑西服的年輕人,唇上已經有了稀疏的胡須,就像一排幼黃的禾苗,在冬日的寒風中搖擺挺立,稚嫩中透著堅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