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副局長盧艷剛
近年來,從“多寶魚”到“紅心鴨蛋”等各種各樣的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發出“我們還能吃什么”的疑問,可以說是“談食色變”,缺乏安全感。7月5日,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副局長盧艷剛做客中國網,與網友談中國食品安全現狀。詳情進入中國訪談。
在談到不合格食品退市機制時,盧艷剛說工商部門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市場管理的精神,建立了對不合格食品的退市機制,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經營者主動退市。二是工商管理機關責令它強制退市。主動退市機制要求經營者對他在自行檢查出來的有問題的食品,或者超過保質期保存期的食品,由執法機關和工商管理機關公布的不合格食品,進行自查自糾。及時采取停止銷售、退回供貨方、銷毀等有效措施來把食品收回,并且對已經售出的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和安全的食品選擇合適的新聞媒體或者以其他方式予以公告。可以通過報紙、電視臺予以公告,也可以在營業場所里進行公示,通知購貨人來退貨,并且把不合格的食品追回來銷毀掉。
對不主動退市的經營者,工商部門責令他強制退市。比如我們要責令他停止銷售,并且進行相關的處罰,如果涉及到其他監管環節的,比如生產加工環節,種植養殖環節,工商部門要及時將有關的情況移送相關部門,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協作。
同時,工商部門對經營者主動退市的食品也要進行跟蹤監管,防止經營者把不合格的或者有毒有害食品表面上退市,實際上改頭換面之后進入市場再次危害消費者。截止到今年5月底全國工商管理機關已經對576萬公斤的不合格食品實施了退市,有效地確保了食品市場的消費安全。(中國網 王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