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佩智:中國食品安全隱患主要是人為污染和“添加泛濫”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佩智在9日上午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發言時表示,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暴露的問題集中在微生物、物理和化學危害,而中國食品安全隱患主要是人為污染和“添加泛濫”,形勢更為復雜嚴峻。
劉佩智表示,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政府部門監管不到位是其中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是食品產業發展方式落后,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高,生產源頭分散,政府監管難。
中國食品生產加工單位44.8萬家,其中80%為10人以下的小企業、小作坊;食品經營主體約323萬家,有證餐飲單位約210萬家,無證照的小作坊、小攤販和小餐飲更是難以計數。農業生產更為分散,種植養殖環節還主要依靠2億多農民散戶生產,食品安全監管對象點多面廣,小、散、亂的特點突出。
劉佩智說,三聚氰胺事件是中國食品產業落后生產發展方式的客觀反映。事件發生時,全國有乳制品生產企業1500多家、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企業40多家、奶站20393個,奶牛規模化養殖率僅19.8%。企業缺乏規模直接導致惡性競爭,忽視奶源基地建設,促發奶源大戰,給部分唯利是圖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他指出,三聚氰胺事件不僅損害公眾健康,而且影響中國整個乳品行業及食品的聲譽,將市場份額拱手讓給國外品牌。據統計,三鹿事件后的2009年,中國乳制品進口由12.06萬噸猛增到59.7萬噸,同比增長70.1%;高端嬰幼兒進口奶粉所占份額接近90%。現在市場上,國產品牌嬰幼兒奶粉幾乎無人問津,而國外品牌價格普通百姓難以企及。
他建議,要強化源頭管控,奠定安全基礎。要逐項落實食品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包裝、儲藏、運輸、銷售、消費等過程中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對“農田到餐桌”各環節食品安全實施嚴格管控。
要以“十二五”規劃為契機,制定中國食品產業規劃,調整食品產業結構,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加快食品企業技術改造,實現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生產。嚴格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準入制度,提升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素質,落實食品安全企業主體責任。
要盡快完善《食品安全法》相關配套法規規章,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綜合協調力度,有效解決政出多門、職責不清和相互推諉的分段監管弊端,整合監管機構,消除管控死角,實現無縫對接。加快食品安全綜合執法隊伍建設,盡快形成上下聯動的監管體制機制,全面提高監管效能。
他還建議,食品安全信息應當客觀真實、透明公開,保障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知情權。食品安全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產業界、各級政府、行業協會、消費者和新聞媒體以及社會各界應當共同努力,切實履職盡責,確保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