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不到一周的嬰兒,79小時內做189項檢查,其中包括艾滋病、梅毒、類風濕、糖尿病等項目,花費近6000元。
昨日,初為人父的家長雷旭(化名)覺得被醫院騙了。當記者向院方咨詢時,院方道出無奈:這些檢查大多包含在一個套餐里,即便沒必要,醫生也無權將其從套餐里剔除,名目繁雜的檢測費用無法避免。
“無法剔除”背后,折射出“臨床路徑”這一仍處于試點階段醫療新模式在實踐中遭遇的尷尬。
3天查了189個項目
6月27日,雷旭的寶寶在廣州番禺出生,隨后患上新生兒肺炎、消化道出血,經過幾天的治療,病情漸趨平穩,但胃里還有少許咖啡色物質,醫生認為可以喂食母乳,并建議他將寶寶留院觀察幾天。
7月2日,雷旭將出生不到一周的兒子轉至廣州某兒童醫療中心。入院不到一小時,還沒來得及做任何檢查,院方就告知寶寶患有肺炎、消化道出血、黃疸,需要進入重癥看護室。
雷旭很快收到“病危通知書”。顫抖著手,他簽下數張同意書。5日下午,雷旭再次接到院方通知,“寶寶由于凝血功能缺陷,需輸新鮮冰凍血漿”。
雷旭向其他醫院兒科醫生咨詢,得知如果沒有手術和大量出血,輸血并非必須。
當天下午,他決定讓寶寶出院??蓻]想到,短短3天,寶寶卻花費了近6000元的醫藥費,其中光檢查就做了189項。
這些檢查項目以專業的學名出現在清單上,“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檢查目的,醫院也不給我們解釋”,通過向朋友咨詢,雷旭才得知孩子在這幾天中接受了艾滋病、梅毒、類風濕、糖尿病等項目檢查。
是亂收費還是常規檢查
雷旭對記者說,當初轉院只是為了給孩子復查,為什么會進入重癥監護室?
對此,該兒童醫療中心黃姓主任對記者表示,接收新生兒時,他們對其病情不甚了解,“新生嬰兒病情可能穩定,也有可能隨時惡化,因此必須進入重癥監護室”。
對于雷旭質疑某些檢查的必要性,黃主任解釋,醫院有必要對寶寶身體進行全面檢查,以確認嬰兒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以便及時治療。
“從另一個方面說,如果出現漏診的情況導致新生兒出院后發生事故,醫院需要擔負責任”。黃主任說。
院方表示,患者進入監護室前,家屬會獲得一份《病情告知書》,上面詳細列舉“可能要做的某些檢查”,而雷旭本人已簽字同意該告知書。
針對這一情況,記者咨詢珠江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蘭和魁。他表示,在簽署類似文件時,家屬有不明白的項目應該及時咨詢醫生,如果時間允許且沒有緊急救治任務,醫生也應該向家屬詳細解釋。
廣東中澤律師事務所周玉忠律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法律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判斷該兒童醫療中心對新生兒的檢查項目是否合法,主要在于其檢查是否符合診療規范,而這個判斷只能“由專業醫生說了算”。
臨床路徑越繞越長?
出生不到一周的寶寶接受繁雜的檢查,家長莫名其妙,醫院也有無奈。該醫療中心黃主任透露,即便存在一些沒必要檢查的項目,醫生也無權將這些項目從套餐里面剔除。
蘭和魁告訴記者,醫院的套餐檢查是根據“臨床路徑”制定出來的。所謂“臨床路徑”,是指針對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目的在于規范醫療行為,降低成本、提高質量。今年1月起,此模式在部分省和醫院展開試點。
在廣州某兒童醫療中心新生兒科,記者詢問了3位患兒家屬,他們無一例外地繞上了這條路徑,花費的檢查費在5000至10000元之間,而這些檢查和他們孩子有什么關系,他們也不清楚。南方日報記者徐滔 實習生范典韋慧
廖新波:
檢查項目有無必要考驗醫德
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對記者表示,臨床路徑既能降低單病種平均住院日和醫療費用,又能達到預期治療效果的診療標準。但實踐中,卻要避免臨床路徑變相為醫院“亂檢查多收費”的借口。
廖新波認為,治療診斷疾病,醫生除了執行“臨床路徑”相關規范,也要運用臨床經驗判斷某些檢查項目是否有必要,并明白告知病人或其家屬,“這既涉及醫生醫術,更是醫德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