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醫改新方案正在加快醞釀中。
記者從可靠渠道獲知,為醫改提供備選方案的6家研究機構中除了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外,還包括知名國際咨詢機構麥肯錫。這6家機構提供的6個備選方案報告將于4月底匯總上交到醫改協調小組手中。
本報記者通過多方渠道,了解到了世衛組織提供的醫改方案的大體思路。
備選方案4月底上交
由于存在廣泛而激烈的爭論,醫改最終方案遲遲未能露面。今年1月,由衛生部主導制訂的一份以政府承擔公共衛生及全民基本醫療、政府財政投入主導衛生事業為基本思路的醫改新方案初稿,經媒體披露后引發來自各界的爭論和質疑。
在這種情況下,為集思廣益、保證方案科學性和合理性,醫改協調小組決定委托獨立、平行的6家海內外研究機構參與制定醫改方案。
據一位接近醫改協調小組的專家透露,這6個研究機構分別是政府背景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兩所高校——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時包括三家海外獨立機構——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以及知名的國際咨詢機構麥肯錫。
“這項工作已在今年春節前布置下去。”上述接近醫改協調小組的專家說,“從領到任務,到上交方案報告僅僅2個多月,時間不長,但6家研究機構此前在衛生政策領域都有過深度研究的基礎,所以屆時拿出方案來應該不成問題。”
世衛方案初解
這位專家分析說,由于此前衛生部主導的醫改新方案的思路借鑒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的主張,而此次北大也在6家機構之列。因此,有消息人士估計北大方案可能會成為主流方案。另外5個方案中還有兩個在總體思路上也與北大方案接近,彼此只在一些操作細節上存在不同意見。關鍵的是3家海外機構。
鑒于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衛生領域的影響力,它對中國醫改的建議更具分量。
據了解,世衛組織專家用“公平、效率(控制成本)、質量”三項原則來定義中國衛生系統的改革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認為中國醫改首先要厘清政府和市場作用的邊界。
世衛方案建議,在衛生領域,中國政府的核心作用應該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確保基本衛生服務(包括基本藥物)能夠使大眾公平的獲得。
——通過財政轉移來確保對衛生服務提供支持。
——確保建立針對脆弱和貧困人群的衛生安全網。
——加強監管框架即保證衛生服務的安全和質量。
——確保建立私營機構和市場有效參與的框架等。
世衛專家在方案中提醒說,為了避免衛生領域的“政府失敗”(如服務提供方面出現壟斷,缺乏競爭等),應該在醫療衛生服務的提供和定價上積極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即鼓勵私營衛生機構參與醫療服務的提供上,政府的責任是制定明確的規則,提供市場所需要的確定性。
此外,世衛方案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操作性建議。如在醫療籌資體系上,建議改革對醫療服務供方(醫院)的支付方法。逐步從目前的現金支付、病人付費過渡到預付和集資形式;引入總量控制、人頭預算,取消按服務收費的支付辦法;盡量減少病人自費比例到20%乃至更低;加強政府、保險公司作為衛生服務購買方的作用。同時,醫療保險應該逐步強制化,并普及到流動人群等更多的社會成員身上。
相對于世衛組織在衛生領域的話語影響力,麥肯錫咨詢公司此番成為中國醫改的“高參”也頗為引人注目。
“請國外咨詢公司來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這還比較少見。從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性上看,算是一個創新。”上述接近醫改協調小組的專家評價說。
不過,他又指出,盡管麥肯錫過去也做過公共政策類的咨詢業務,但不會對醫改最后方案產生決定性影響。
“醫改協調小組的用意是希望通過這種開放的工作方式來提高決策方案的科學性和民主性。”這位專家說,醫改協調小組最終將會在綜合比較這6個備選方案的基礎上,推出具有最廣泛共識和操作性的醫改新方案。
另據記者了解,在委托6家海內外機構提供備選方案的同時,由衛生部和發改委牽頭組建的14部委醫改協調小組為協調各方意見,還分設了四個醫改專題,由不同的部委分工負責研究。
這四個專題是:衛生管理和服務實施(衛生部和發改委牽頭研究)、籌資投入機制(財政部和發改委負責)、醫療保障體系建構包括城市基本醫療保險、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和衛生部負責)、藥品流通和監督/監測機制改革(國家藥監局和發改委負責)。根據這四個醫改專題分頭調研后拿出政策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