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發行制度:再改改什么?
面對近期A股發行價破發亂象,以及市場對新股發行制度的繁雜之聲,證監會急需一場會議、一個結論以正視聽
據《財經國家周刊》報道:一場高規格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研討會,1月29日在上海西郊賓館舉行。
對監管層來說,這場研討會及時而又迫切。1月28日,中國西電(601179.SH)掛牌首日即跌破發行價格,加之稍早時候的中國化學、招商證券等新股上市不久即跌破發行價格,市場對新股發行制度的質疑之聲陡然升溫。
目前市場的焦點在于,新股上市連續跌破發行價,是否意味著新股發行制度的失敗?證監會急需一個正確的基調,引導輿論。
一位參與研討會的人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此次研討會的主辦方為中國證券業協會、上交所以及深交所,實際上乃證監會委托上交所承辦,并將會議地點放在上海,用意明顯。
上交所總經理張育軍在研討會上總結說,研討會達成了5項共識,包括新股發行取得階段性成果、繼續深化市場化的發行體制改革等。
這標志著,繼2009年6月之后,半年多的時間內,新股發行制度再啟改革動議。如果動議變成現實,則創下了發行制度改革間隔時間最短的記錄。
“破發”促使理性回歸
1月28日,中國西電一上市就跌破7.9元的發行價,當天報收7.79元。此后的連續兩個交易日,其股價一直未能躍上發行價格。當天,創業板亦有三家公司跌破發行價格。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稱,中國西電破發具有標志性意義,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就是要還原一級市場應有的投資風險,隨著市場破發,“新股不敗”頑癥終于被打敗,破發將成為常態。
2月1日,創業板首批網下配售股解禁,當天創業板股票集體遭遇重創,有13家公司跌幅超過了8%,21家公司放量下跌,兩家公司跌破發行價格。
董登新表示,隨著IPO定價的市場化以及發行節奏的市場化,發行市盈率正在向下回歸,發行者定價和投資者申購新股、炒作新股將變得審慎而理性。
目前,國外資本市場上,股票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較為正常。如在美國,其首日破發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香港市場也大致如此。
另外,破發讓高價發行沒有了市場,80多倍甚至100多倍的發行市盈率或將不復存在,“定價方不再肆無忌憚,你可以抵制,讓他發不出來。”董登新說。
按照《證券法》第35條規定,向投資者出售的股票數量未達到擬公開發行股票數量70%的,為發行失敗。
這就促使承銷商在發行過程中,不僅要站在發行公司的角度,同時也要考慮投資者的接受能力,這樣確定的發行價格,才能為發行方和投資者同時接受,破發才不致于屢屢出現。
兩種聲音
此次會議達成了發行制度進一步市場化改革的共識,但對于發行節奏的市場化問題,市場產生了兩種相反的聲音。
董登新教授認為,證監會在新股發行道路上應堅持兩條底線,一是新股發行定價市場化不動搖,第二是新股發行節奏上市場化不動搖。
個人投資者代表毛智偉也說,以往監管層在市場好的時候,加速IPO發行,市場不好的時候暫停新股發行,這是股市新股不敗的一個原因。新股發行節奏市場化,就是不能因為幾只新股的破發就改變甚至停止新股發行的步伐,而應把新股發行交給市場,推動新股發行常態化和市場化。
券商代表華泰聯合證券總裁盛希泰也認為,新股發行是利好,應該加快發行速度,為市場注入新鮮血液,改善市場行業結構,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服務經濟的功能。
但新股發行其實就是市場的擴容,這也考驗市場的資金層面——如果市場的資金不能及時補充,新股發行其實就是單方面增加供給,其結果就是導致供求失衡,股價下跌,市場市值縮水,參與市場的所有投資者,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華夏基金副總經理王亞偉就表示,新股發行應該考慮市場接受能力,新股發行市場化,不意味著IPO開閘放水,監管層應該適度調控節奏。
有意思的是,王亞偉在發表演講時,當天(1月29日)上證指數3000點得而復失,報收于2989.29點。
王亞偉認為,新股擴容往往被解讀為監管層的政策導向,投資者習慣性地將大型IPO解讀為監管機構的政策取向,而不是市場本身的需要,從而對于后市的政策面產生錯誤的預期。
但同樣來自基金機構的興業全球基金總經理楊東則表示,國內新股發行并不算多,2009年國內股市融資總量5000億元,僅占當年總市值的2.2%左右,國外市場都要達到5-10%。而且新股加快上市,可能會抑制一些投機炒作,對于投資者的長期利益是有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