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著手對東歐銀行危機和所謂‘第二波’金融海嘯問題進行研究,”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分析師溫彬對記者說。從一紙評級報告暴露東歐地區銀行蘊藏的巨大風險,到歐美商業銀行紛紛將被國有化,“第二波”金融海嘯之說在國內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論。
不論“第二波”的概念是否準確,金融危機這把大火從投資銀行燒到商業銀行、從美國蔓延到歐洲確是不爭的事實。那么,逐漸顯現出新特征的金融危機究竟會對中國產生多大影響呢?
國內A股市場風聲鶴唳
上周,國內A股市場連續第二周下跌,上證綜指更是創今年以來的最大周跌幅7.90%;深證成指全周下跌9.68%。在資金方面,滬深兩市從上周二起,連續四個交易日呈現資金凈流出,上周二更是創出今年來最大的單日資金凈流出量。
上周五,香港市場更是風傳中國工商銀行三個境外戰略投資者持股的禁售期到今年4月28日結束,而其中的高盛很可能減持。
正是國際上一些情況惡化的事件使得國內的投資者更加警覺起來。
在危機發源地美國,已于去年10月和11月兩次獲得美國政府總計450億美元注資的花旗銀行日前公布的財務報告顯示,政府的注資并未使其情況得到明顯好轉:2008年第四季度凈虧損達83億美元,為連續第五季度出現凈虧損;同時全年虧損超過200億美元,為集團歷史上年度虧損額最大的一次。2月27日,在美國政府將持有的價值250億美元的優先股轉換為普通股之后,政府持有花旗集團的比例上升到36%,花旗離國有化僅一步之遙。
而歐洲方面,根據2月26日公布的蘇格蘭皇家銀行(RBS)2008年業績,該行稅前虧損241億英鎊(約合344億美元),創下英國企業有史以來最高虧損紀錄。其后英國政府宣布將再次向這家深陷困境的銀行注資255億英鎊。至此,英國政府已擁有該銀行95%的股權。
更讓大家恐慌的是,東歐地區銀行體系面臨的極大風險被評級機構的一紙評級暴露無遺。對外資依賴程度過高,自身政策回旋余地不大,人們不禁擔心該地區會不會成為危機的一個新爆發點。
“第二波金融海嘯的傳染性和振蕩將比第一波更厲害。各新興市場經濟下滑嚴重,抵抗力有可能被削弱,因而受到第二波沖擊的傳染性更高。”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表示。
國內金融系統受重創的可能性不大
市場對于金融危機加劇的擔心不言而喻。但是,眾多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不能說中國的金融系統一點也不受所謂“第二波”的影響,市場肯定會出現震動,但是,金融系統受到重創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外資銀行,哪怕在對中國投資中收緊一塊錢,對市場而言,就是明顯的信號;或者在中國進行裁員,也是很明顯的信號,很容易出現連鎖反應。但是,國內的金融機構不會受到特別大的沖擊。”中投證券研究員李志坤表示。
溫彬也說,中國與東歐的金融體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外資銀行占我國金融資產的比重還比較低,因此即使一些外資銀行因母行經營出現問題而改變在華經營策略,也不會沖擊我國的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截至去年末,我國銀行業在經營業績、資本充足率以及風險控制能力等方面都處于歷史最好時期,這就使我國銀行業有能力采取逆周期的經營策略,加大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力促我國經濟率先實現復蘇,宏觀經濟平穩“軟著陸”也將大大降低銀行業不良貸款大幅上升的風險,促進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從而實現金融與經濟的良性循環。
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表示,目前金融危機處在滲透和擴散的過程中,但是危機并沒有出現新的風險點。“比如蘇格蘭皇家銀行,雖然英國政府救助它是最近的事,但是它的問題早已在去年下半年就被認識到了,大家心理上已經有了準備。而一些相關的問題資產,國內的金融機構也早已進行了資產減記,也就是說該出現的風險在前一階段已經都暴露出來了,損失在前一階段該計算的也計算出來了。”他說。
而對于新近被大家關注的“東歐危機”,對我國國內經濟更沒有太多直接影響。“東歐和中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不高。以俄羅斯為例,去年與中國間的貿易額不到600億美元,把所有東歐和中亞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加在一起,也不如中國跟美國一個國家的貿易額大。另外,中國在東歐的投資也不是特別多,所以直接沖擊不大。”目前住在莫斯科的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說。
監管機構保持高度警覺
盡管金融危機對中國銀行業影響有限,但是隨著危機逐步蔓延,監管機構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保持了高度警覺。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日前表示,銀監會已建立外幣金融資產風險盯市制度。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密切跟蹤市場形勢,按日逐筆逐戶對以高風險國際金融機構為交易對手的金融資產損失進行重估,加強對境外代理行的風險管理。同時要求各行及時計提減值準備,最大程度保障債權人權益。
而外匯局上周也正式下發了《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中資金融機構報送外匯資產負債統計報表的通知》,更加嚴格的“摸底”中資金融機構對境外投資風險狀況。一方面,報送報表的主體不只是銀行,還有各類中資金融機構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另一方面,報送報表數量多達10張。“這表明監管機構的口子收得越來越緊,”李志坤說。
溫彬也強調,目前中東歐銀行業面臨的問題對同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我國有借鑒意義。比如:商業銀行過度對外負債可能出現流動性危機,住房貸款在總貸款中占比過高導致房地產泡沫,泡沫破滅后給銀行業帶來系統性風險等。他還說,就風險方面而言,我國銀行業正面臨著信用風險上升、不良貸款大幅反彈的風險,其中房地產、出口型企業、周期性行業的貸款是幾個需要特別關注的領域。(經濟參考報/張莫 王云 鄭娥 周玉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