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監管部門對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做出規范,利用大宗交易系統來處理有關“大小非”股份的流通問題。有觀點認為此舉是緩解目前二級市場壓力的“救市”舉措,然而,其意義或許不限于此,與國際成熟資本市場比較即可發現,大宗交易市場的這一發展是中國資本市場逐漸與國際接軌的內在要求。
買家通過自動對盤競價系統進行大宗買入,容易推高股價,導致買入成本上升;賣家通過自動對盤競價系統大宗賣出,消息在市場反應則可能導致股價大跌。根據大宗交易的特點制定與之適宜的特殊制度安排,自然受到買賣雙方的歡迎,同時也避免了交易對自動對盤競價系統交易的影響,減少了市場波動。更重要的是,處理大宗交易能力的增強,使市場流通性和效率得以顯著改善,其在國際競爭中對企業和投資者的吸引力也就大大增強。
海外資本市場的大宗交易,較普遍的做法是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或通過證券公司進行公開發售的方式在場外進行。以香港市場為例,大股東大比例減持股份,一般都不會通過交易所的自動對盤競價系統直接進行,而會選擇在交易系統以外承銷公開發行或配售;若減持數量不是很大,也可通過券商尋找一個或多個交易對手完成交易,此類成交計入當日市場成交量,但不會對交易系統的價格造成影響;此外,股東也可直接與買家達成交易,雙方直接到股份登記處辦理過戶手續即可,而無需通過交易所和券商。
在其他國際成熟市場,對大宗交易的安排各有特點,但一般都會量體裁衣,建立與自動對盤競價系統不同的特別安排。在納斯達克市場,大宗交易主要通過電子通訊網絡ECNs在場外磋商,投資者在場外磋商一致后,將結果回報給ECNs,由ECNs來執行交易并向市場報告。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其所有股票的大宗交易都沿用SEAQ和SEAQI系統通過做市商進行交易,而不經過SETS系統,不以電子競價方式進行。在以流通量著稱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看來似乎沒有流動性問題,但該所也為進行大宗交易的投資者開設了專門的非大廳交易的專用市場——“樓上市場”,以及交易大廳中的大宗交易市場——“樓下市場”。
世界主要資本市場都建立了適應大宗交易的制度安排,這反映了市場的內在需求。一方面,機構投資者不斷發展,其持股量越來越大,對大宗交易的需求也就不斷增強;另一方面,證券市場兼并、收購等現象日益頻繁,大額股權的過戶迫切需要市場為之提供安全快捷的通道。
內地市場大宗交易制度始建于2002年,但這一市場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初大部分股份仍處于“非流通”狀態,機構投資者的規模也較為有限。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中國資本市場逐步成為一個全流通的市場,在市場結構與國際接軌后,建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大宗交易制度也就勢在必然。
國際經驗顯示,大宗交易市場的發展前景值得關注。大股東“老股”的承銷公開發行和配售,在香港便是投資銀行爭奪激烈的業務領域,而這也正是投資銀行的客戶資源和推銷能力發揮作用的地方。從實際效果來看,投資銀行在撮合大宗交易方面的效率也非常高,一家公司股東早上做出出售股份的決定,一般下午便可完成交易。
當然,內地大宗交易市場發展時間尚短,與國際成熟市場相比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包括交易產品的豐富和配套制度的建立等等。比如,在海外市場,大股東通過承銷公開發行的方式減持股票,一般要簽訂股份鎖定協議,承諾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不再減持,以保證買家的利益,穩定市場預期。諸如此類的制度安排,有不少值得內地市場借鑒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