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全球經濟發展和國內宏觀經濟運行中都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問題、新趨勢,一年一度的《財經》盛會,為回顧2007年經濟發展成就,展望2008年發展前景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當前經濟金融形勢與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
—劉明康主席在《財經》“2008:預測與戰略”年會上的演講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全球經濟發展和國內宏觀經濟運行中都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問題、新趨勢,一年一度的《財經》盛會,為回顧2007年經濟發展成就,展望2008年發展前景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一、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金融體系的影響和啟示
從國際環境看,目前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世界經濟總體保持增長態勢,但不確定性明顯增大。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及其影響表明,隨著金融創新和全球化的發展,金融風險的隱蔽性、突發性、擴散性大大增加。
從今年3月開始,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債券市場出現震蕩,債券價格大幅下跌,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多家知名金融機構紛紛倒閉或出現流動性危機,股市、匯市、商品市場異動頻繁。國際金融市場在短短幾個星期之內,從資金過剩逆轉為信用緊縮。雖然歐美的中央銀行和監管部門采取了降息、注資等一系列補救措施,但次貸危機的影響沖擊遠未結束,其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及后續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高度關注。歸納起來,次貸危機從三個方面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
一是經濟上行周期中金融機構風險意識弱化。近年來,在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上漲的形勢下,一些金融機構簡單解讀市場信號,紛紛降低貸款標準,貸款質量大幅下降。隨著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這些由于非審慎借款而造成的巨大風險暴露無遺。二是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次貸危機爆發前,投資機構將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打包證券化,并在此基礎上創建大量衍生產品,包括信貸風險在內的各種風險被分散、轉移到資本市場,卻沒有把與風險相關的準確和全面的信息傳遞給投資者,評級機構也未能準確評估資產風險和及時調整結果,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嚴重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失靈。三是金融監管體系存在重大缺陷,主要體現在:對金融機構放松借貸標準的行為沒有及時制止;對中介機構,如SIVs、投資銀行、評級公司等缺乏有效監管;對于對沖基金等重要的市場投資者缺少監管手段,過于信賴新型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評估模型和管理能力。
從目前來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局勢動蕩對我國金融體系的直接沖擊雖然并不很大,但是,金融服務和資本流動日益全球化使得金融危機的蔓延性大大增強。中國當前流動性過剩、房價大幅上漲的形勢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有很多類似之處,前車之鑒,足以令人警醒。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金融體系還不完善,抵御突發性風險的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因此,在應對危機方面,我們應該做更為積極、更加充分的準備,將外部沖擊的潛在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今年以來,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形勢又好又快,但也出現了一些不穩定因素,目前,大家尤其比較關心的是通貨膨脹的壓力上升。1-10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漲幅達到4.4%,同比擴大3.1個百分點。CPI單月漲幅從3月份開始連續八個月超過3%,10月當月達到6.5%的歷史高位。
我們對于通貨膨脹的問題,要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識。首先,目前國內的通脹體現為結構性、階段性上漲,主要受食品價格上漲拉動:10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7.6%,推動CPI上漲5.7個百分點;若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變動的影響,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僅比去年同月上漲1%。由于我國大多數消費產品及工業產品市場供求平衡,價格總體水平仍在可控范圍內。其次,外部因素對國內糧食價格上漲起到顯著推動作用。我國糧油和能源商品的國際依存度較高,2006年,國內石油消費的47%從外部進口,作為食品油原料的大豆70%產自海外,棉花的進口依存度將近50%。今年,由于原油價格高位上漲,全球糧食減產和生物燃料工程在西方興起,全球主要農產品進入供求緊張階段。9月份以來,玉米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47.3%,小麥價格上漲112%,大豆價格上漲75.1%。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大幅上漲通過貿易渠道帶動國內糧食價格走高。第三,通貨膨脹上升早已是新興經濟體當前的普遍現象。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06年全球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平均通脹率為5.1%,超出中國3個多百分點。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全球發展中國家平均通脹率將上升至5.9%左右,由于有效的宏觀調控,預計中國的通脹率仍將顯著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
實際上,面臨全球糧食及石油價格水平影響,我國抵御通脹的能力相對是增強的。今年,我國的糧食生產有望實現連續四年豐收,預計產量達到1萬億斤以上,國內糧食儲備充裕,在耕地面積減少和人口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我國這幾年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將防止價格結構性上漲向全面通貨膨脹演變列為明年工作重點,將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把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
國內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另一個顯著風險是流動性過剩的壓力加大,資產價格迅速攀升。近年來,持續的國際收支順差造成了國內流動性過剩,其中大量資金涌向股市、房市等熱點投資領域,推動資產價格不斷上漲。十月份上證綜指一度突破6000點,近期雖有所回落,但估值標準仍超過國際市場平均水平。同時,房價增幅屢創新高。10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上漲9.5%;其中新建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漲幅超過15%的城市有5個:寧波19.1%、烏魯木齊18.5%、北京17.8%、北海17.7%、深圳16.8%。一些內地城市房價也開始出現持續走高態勢,重慶、宜昌、西寧等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漲幅都超過了4%。
應該看到,股市、房市資產價格的快速膨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內金融體系流動性過剩的大環境影響,同時也反映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社會財富性收入上升的普遍特點。例如,2003年以來,全球開始步入新一輪經濟上升周期,在實體經濟強勁的拉動下,多數國家資本市場都出現了大幅上揚。從2003年初至2007年11月末,俄羅斯的股票市場指數上漲了631%,巴西、印度則分別上漲了576%和596%。同期,中國A股市場上證綜指上漲了325%,與香港、韓國的漲幅大致相當,在“金磚四國”中,中國股市上漲的幅度相對較小。另一方面,此輪房地產價格上漲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表現的都非常明顯。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提供的數據顯示,1997-2004年間,南非房地產價格上漲了227%,愛爾蘭的房價漲了187%,西班牙同期上漲149%。過去七年里,英國房價累計上漲幅度是139%。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矛盾才有發展。我們要全面、清醒地認識當前的形勢,既要看到我們已取得的宏觀調控的成績,但又不可掉以輕心。當前,應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靈活運用貨幣和財稅政策工具,防微杜漸,防止通脹蔓延或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引發金融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