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QDII開始大量發行,一股新的熱潮似乎正在形成,投資人最為關心的還是QDII的風險狀況,但是目前來看,有關這方面的意識還是相當的淡薄,國內投資者兩年來形成的過高的收益預期和QDII境外市場的獲利能力之間的差距可能在QDII初期形成鮮明的反差。
--高收益預期本身就是風險。投資人對于QDII的收益是以國內基金公司兩年來的收益來作為參照的。據數據統計,2007年前9個月,國內基金平均收益率達到133%,但這樣的業績不會是在全球任何地方可以達到的,甚至可以說是根本就難以達到的。根據晨星公司的數據,2007年上半年全球對沖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只有7.77%,而同期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只有6%的漲幅。當然,這樣的業績有今年美國次債危機影響的因素,但是,即使是比照20年來美國共同基金的收益情況這樣的數據也是偏高的。據統計,在過去的20年里,美國共同基金投資者的年平均收益率水平只有3.9%,而這20年中,美國市場至少有15年是在牛市中度過的。被美國晨星公司評為共同基金明星的馬爾西科21世紀基金三年年化收益率也只有19.7%。這樣的數據恐怕是目前國內的投資人難以理解、更是難以接受的,但是現實的情況是,我們的QDII產品要去闖蕩的就是這樣一些市場,從目前已經發行的銀行系QDII收益率情況來看,預期收益率都是在10%左右。而據業內估計,基金QDII的收益水平難以大幅超越銀行系。
這種國內和國際市場現實收益與投資人的預期收益相比的差距本身就是莫大的風險,尤其是目前QDII在營銷時對媒體不斷宣傳海外市場的估值優勢對投資人實際上可能會形成一種誤導。如有的機構在宣傳A、H價差時盲目進行比較,認為兩者存在巨大的機會,但實際上,目前港股中資股的平均市盈率已經超過了28倍,這個數據已經相當于A股股市年初的動態市盈率。而要徹底填平兩者之間的價差也非現實。況且,估值上的差距本身并不構成買入的理由,如果估值低就一定要上漲的話,那么,這些股票早就該上漲了。
在不現實的預期收益之下,投資人有可能會不顧資金成本去認購QDII產品,這將對投資人構成巨大的財務風險,尤其是內地經過幾次加息并且仍然存在加息可能性的情況下,這種財務風險仍在擴大。一旦現實收益與財務成本不對稱,可能會引發投資人的贖回,從而打亂基金經理的計劃。
--被圍獵的風險。主力資金在A股取得超額利潤的一個竅門在于利用資金優勢對個股進行圍獵,其中包括坐莊,但不完全是坐莊。A股市場坐莊的習慣由來已久,這一點不用多說,過去二年里,基金持股取得超額利潤的基本背景是構成中國牛市基礎的那些條件,如人民幣升值、經濟快速增長帶動企業利潤攀升、證券市場制度性變革等等。但是,也應該看到,資金圍獵行為使得個股股價上漲效應得到了集中體現,從而有利于基金的贏利。特別是各路基金心照不宣地集中炒作幾只大盤股,互相實現利益輸送,例如基金對中國船舶、中國人壽、工商銀行的炒作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些股票各家吸引了上百家基金一起圍獵,使指數虛高,基金獲利。但是在海外市場,QDII機構恐難以用這種形式來獲得超額收益,其原因是:一、境外交易所有著更加嚴格的監管,主力機構必須嚴格遵守,坐莊行為容易引起注意。二、QDII分散在海外不同的市場中,彼此間難以像在A股中那樣呼應,總體上力量單薄,所以很難合力對某一部分板塊或個股進行集中圍獵。QDII與境外市場的主力之間的溝通更是非常困難,因為在國內市場,這種溝通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某種默契實現的,在海外,他們很難與本土勢力形成某種默契。
--政治風險將大于國內市場。國內機構在境外市場不僅難以進行圍獵行動,相反還有可能遭到國際資本的暗算和圍獵。這里我們要提醒的是,QDII一定不能忘卻2004年的國儲銅事件和中航油事件。這兩起事件的共同點是兩名交易員劉淇兵和陳久霖在國際上受到國際資本的集中圍獵,損失慘重。時間拉近一點來看,中投公司投資黑石的案例也可能有一定的啟示意義。表面上看,中投投資黑石的浮虧只是市場的正常的波動,但是從另外的視角來看,黑石股價見利好不漲和公司不斷受到的政策打壓至少證明了兩點,一是黑石在市場上受到了資金的蓄意打壓;二是美國政府并不情愿看到中投在美國市場輕松獲利,因為這樣會助長中國資金對于國際資產的收購意愿,從而推高資產價格。在中投公司2000億美元資金正式出海、QDII規模啟動之際,歐美政府實際上是非常警惕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甚至公開表態,要阻止主權基金的收購行動。這是十分罕見的表態,很可能會對中投的直接收購行動構成影響,并且也不排除對QDII在二級市場上的買賣行為構成影響。由此可見,QDII在國際市場上不僅存在市場本身的風險,同時也存在著政治上的風險。(筆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