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將一份名為“2006年1-5月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排名”的文件發到了部分會員手中,主要是公告這一階段外匯市場即期交易前三十強,遠期、掉期交易前十強。這份名單最顯眼的特征是,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匯交易業務上的蓬勃興起。在外匯遠期交易方面,外資機構在10強中占了4席,其中交易量最大的是美國摩根大通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接著才是中國銀行,然后是美國花旗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掉期交易方面外資金融機構所占份額更大,10強中占了6席,其中交易量最大的還是美國摩根大通上海分行,中資上榜機構只有四家,分別是中行(2)、交行(6)、建行(9)和農行(10)。
據本報此前透露,2006年1-5月外匯遠期交易量為57.19億美元,外匯掉期交易量達到了11.24億美元。業內人士估計,大部分都是外資行所貢獻。
因為在結售匯業務上的獨特優勢,外匯即期交易之前一直是中資機構的天下,然而這份名單卻顯示,外資銀行已經“后者居上”。在即期交易量30強中,外資機構占了13席,但有4家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了前十。其中,美國花旗銀行上海分行外匯即期交易量排名第二,僅次于中國銀行,加拿大蒙特利爾廣州分行、匯豐上海分行和渣打上海分行則位居8至10位。排名3至7位的中資機構分別是中信、農行、交行、工行和建行。在2005年上半年,即期交易排名中還只有一家外資銀行的身影。
顯然,當國內大部分銀行面對人民幣升值而普遍采用“即用即買,清空頭寸”的操作策略時,外資銀行卻在遠期、掉期和即期全線出擊,尋找套利機會。
外資銀行套利有方
外資銀行在外匯交易業務上“蓬勃發展”,自然是有利可圖。分析人士認為,外資銀行在交易中能夠套利。
該人士認為,外資銀行套利擁有一定優勢。其一,外資銀行大本營都在境外,可以通過內部交易機制在國內銀行間市場和境外人民幣NDF市場進行跨市場套利;其二,外資銀行在衍生品交易方面技術成熟,在國內外幣掉期、遠期交易上更是“長袖善舞”,敢于也善于利用人民幣匯率走勢和波動來套利。事實上,自2006年以來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波動明顯加大,隔夜波動可達100點以上,一天的波動也常常超過50個基點,從而創造了許多套利的機會。一些具有做市商資格的外資銀行,更是利用有利條件,獲取買賣點差收益。因此,在外匯交易中,外資銀行往往是“主動出擊”。
相形之下,許多國內機構面對匯率風險則是“被動防守”,據一位銀行外匯交易員透露,其原因除了交易技術欠缺、外匯風險管理措施不完善之外,更主要的是理念。國內銀行不愿意承擔匯率風險,希望把風險完全對沖掉,在外匯業務上也就偏于保守。另外,人手不足也困擾著銀行。一家國有銀行的外匯交易員告訴記者:“我們只有兩三個人做外匯交易,太缺人手了,只能做日常性交易,也就是代客戶買賣、平盤。”
外資銀行在外匯交易上的“全面爆發”,除了通過上述套利等交易性方式“狩獵”人民幣外,可能還有別的渠道。深圳市一家銀行的外匯業務人士告訴記者:“外資銀行外匯業務量猛增可能與人民幣需求有關。人民幣存款不足,一直是外資銀行發展人民幣業務的瓶頸。對外資行來說,外匯市場倒是一個絕佳的場所,主要是通過遠期交易買入人民幣,或者通過掉期先換來人民幣,向外資企業投放,從而就有可能間接進入房地產市場。”
據分析,由于此前銀行綜合頭寸管理是“收付實現制”,外匯遠期交易不記入頭寸管理,于是外資銀行就在外匯遠期交易上大做文章。最終反映在市場就是,外資銀行遠期美元賣出報價踴躍,成交活躍。
2006年6月2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關于調整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的通知》,其中規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外匯綜合頭寸管理將從收付實現制改成權責發生制,這意味著遠期交易也要計算結售匯綜合頭寸。分析人士認為,這對外資行的遠期外匯結售匯業務是一個“殺手锏”。該人士預計,7月份新辦法開始實施后,外資銀行的外匯遠期交易很可能萎縮。(記者 陳繼先 上海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