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0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報道,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日前舉行的“高朋滿座”論壇上,作為演講嘉賓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巴曙松博士指出,2006年中國金融改革可能出現的變化及其劇烈程度,將會明顯得多、劇烈得多。
巴曙松說,剛過去的2005年可以稱作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元年,盡管各種情況接踵而來,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今年的變革將加劇:
首先是內地對外資銀行的監管政策會在遵循世貿條款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調整。2006年金融業在開放和保護平衡上會繼續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例如伴隨著中外資銀行自動取款機相互通取業務的放開,各個金融機構及企業也必須盡快采取應對之策。
其次是在2006年12月31日(金融業入世保護期的終止日)之前,中國的銀行業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8%。這項政策的嚴格實施必將導致一連串的金融行為和現象。第一是銀行業將大量的減少信貸投放,轉向更為健康的貨幣市場運營。第二是對于達不到資本充足率8%的中小銀行,盡管其資產份額占市場的30%或者更多,也會有非常劇烈的重組和市場退出的行為。第三是利率的逐步市場化及存款利率的下浮,這也意味著伴隨信貸的高速增長成為過去時,銀行業必須要轉向零售市場、中間業務和創新業務。匯率和利率的市場化,必可帶來金融市場重新洗牌的效果,這在2006年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最后,是直接融資的發展。中國的金融結構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分散性、選擇性和靈活性,這直接導致國有銀行資產質量控制所面臨的巨大壓力,使得銀行體系在分享經濟快速增長所帶來的信貸需求的同時,也承擔著經濟波動最終的成本。金融結構的問題已經是影響到整個中國金融體系發展的關鍵問題,如果直接融資,特別是支持創新的直接融資沒有發展,中國的自主創新之路就不能夠走通。
在多種體制性變革因素的推動下,中國的金融業正在進入一個深刻的轉型時期,包括金融業務的全面的開放、資本創新的艱辛,直接融資的發展和匯率利率的市場化以及管制的放松。巴曙松表示:“很多發達國家也經歷過類似的轉型和調整,這在總體上有利于保護資源和提高效率。但是過程中需要專業化的,非常認真的、艱苦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