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伊朗局勢危機及其走向分析
當前,美國及其西方盟友與伊朗正在角力,圍繞伊朗核計劃的局勢不斷升級,未來可能出現的走向包括:(1)美歐對伊朗實施嚴厲的制裁和禁運;(2)美國及其盟友對伊朗事實有限軍事打擊,而制裁、禁運以及對伊朗事實有限軍事打擊都可能引發(3)伊朗作為報復封鎖霍爾木茲海峽;(4)伊朗接受核談判,各方回到談判桌前并達成妥協。
(一)美國力圖建立旨在孤立和制裁伊朗的“國際石油禁運聯盟”。美國政府認為,對伊朗收緊制裁,是逼伊朗妥協的最有效手段,而對伊朗進行“石油禁運”,是最為釜底抽薪的一項制裁措施。近期美國在全球展開游說和斡旋,呼吁建立制裁伊朗的國際同盟,在美國的壓力下,1月 23日,歐盟,外長會議作出決議,自7月1日起禁止從伊朗進口、轉運原油和成品油,宣布凍結伊朗央行資產,并禁止成員國為伊朗的石油貿易提供融資和保險服務。與此同時,在伊朗石油出口的四大亞洲國家中,除中國、印度沒有承諾削減伊朗石油進口外,日本和韓國已經出現立場軟化,承諾削減進口伊朗的原油,并積極向沙特和阿聯酋等國尋求替代石油供應。
(二)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可能對伊朗實施有限軍事打擊。奧巴馬近日表示,對伊朗“美國并未排除任何選項”,這也意味美國并未排除對伊動武的可能。與此同時,美國已經將“卡爾文森”號航母、“林肯”號航母和“約翰?斯滕尼斯”號航母,全面齊聚海灣,已經開始對海灣做好了即將發生的戰爭準備。
不過從當前形勢看,即便發生戰事也不會爆發全面戰爭。由于伊朗在世界中所處的戰略地位,奧巴馬政府必然會慎重考慮是否發動對伊朗的戰爭。如果美國政府決定對伊朗動武,我們認為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不大,美軍有可能對伊朗實施有限打擊,從空中摧毀伊朗的核設施。第一,伊朗對中國和俄羅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旦美國動武很可能就此打通進入中亞的陸路通道,因此,中國和俄羅斯絕不支持對伊朗動武;第二,伊朗具有較強的國家凝聚力。伊朗不存在像伊拉克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族那樣的尖銳矛盾,也不存在阿富汗大小軍閥長期混戰的問題,因此美國等西方國家難以從內部對伊朗實施瓦解,戰爭的進程將更加艱難;第三,美歐方面遇到的最大約束便是其財政約束。經歷了危機之后,經濟增長仍未能穩定,而各國在危機期間大規模的財政支出又造成了其債務負擔的大大增高,這導致了歐洲的債務危機和美國在財政上趨于謹慎的行為。歐債危機愈演愈烈,美國財政赤字連續三年突破3萬元大關,債務規模首次超過經濟總量。在債臺高筑的情況下,美歐等國難以對伊朗發動全面大規模戰爭,而且2012年奧巴馬政府面臨總統大選,也不希望在這個關鍵時點違背民意。此外,伊朗是中東地區大國,國土廣闊、人口眾多,因此對伊朗發動全面戰爭的難度較大。
(三)伊朗可能采取連鎖性報復回擊。制裁和逼迫伊朗可能導致危機和對抗進一步升級。一是“反禁運”。作為伊朗對歐盟石油禁運的反擊,伊朗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委員會正在商議通過‘雙倍加急’法案,以停止向歐洲出口石油。二是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由于石油收入占伊朗全部外匯收入的85%以上,美歐相繼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意味著伊朗本已十分艱難的經濟將遭受更嚴重的打擊。2011年9月底以來,里亞爾對美元4個月內已貶值約70%,導致國內通脹形勢嚴峻。此外,伊朗國內眾多生產商需要以外幣尤其是美元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從事生產,里亞爾瘋狂貶值已導致許多生產商入不敷出,國內實體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如果西方國家實施全面的制裁和禁運并長期持續,很可能逼迫伊朗采取極端報復性手段——封鎖霍爾木茲海峽。
(四)伊朗接受核談判,各方回到談判桌前。但也有跡象表明,在美國等西方集團重壓之下,伊朗近期已發出愿意重啟核談判的信號, 但是一方面,制裁和打擊伊朗的目的并非僅僅針對伊朗核計劃,正如我們以上分析的,掃除伊朗是重構美國中東戰略乃至全球戰略利益的重要一環,因此制服伊朗的目的不會動搖,而另一方面,伊朗也一再強硬表示:“伊朗永遠不會放棄鈾濃縮活動……伊朗的核計劃完全出于和平目的,這是我們的基本權利之一”,因此,我們分析,短期內,各方回到談判桌前重啟核談判的概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