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資料圖
今年是中國入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第十年。這十年,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十年年,是中國全面融入世界,與世界分享,實現共贏的十年年,更是中國在全球經濟和貿易格局中重新定位,由參與到引領的十年年。這十年中國實現了從“世界工廠”到“全球市場”、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的角色轉變。而未來十年,中國在全新的經濟格局中將會面臨更大的內外部壓力,這是對中國經濟新的更大的挑戰。
展望未來,中國大規模資本出海已經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走出去”的道路也并非坦途,除了政治動蕩,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以及各類經濟風險之外,中國走出去更多的會面臨戰略上的風險。
(一)投資失利風險高凸顯中國海外投資全局戰略的缺失
國際知名金融數據Dealogic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企業跨境收購的失敗率為全球最高,達到12%;2010年,這一比率降至11%,但仍為全球最高。相比之下,美國和英國公司2010年海外收購的失敗率僅為2%和1%。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的排名更能說明問題,在全球128個參與排名的國家中,2003-2005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流出績效指數(OND)為1.139,全球排名第67位,而該指數2007年以后再次下滑。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出績效非常低,意味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的技術含量不高、效益較差,嚴重缺乏海外投資的所有權優勢。
而另一方面,擺在中國面前的是我們不熟悉、不可預知的風險越來越大。由于我國“走出去”規模日益增加,投資方式上從相對簡單的加工貿易向資源開發投資、兼并與收購等發展,“走出去”的目的地也從傳統的東南亞、香港、北美向非洲、拉美、中亞、中東等地區轉移。這樣,也就從國家風險相對較低、較為熟悉的地區向國家風險相對較高、較為陌生的地區轉移。
(二)全球保護主義風起中國“走出去”將遭遇各類投資壁壘
在中國海外經濟擴展的過程中,一些家會以直接設卡或間接制造麻煩破壞投資環境來阻撓中國從海外獲取資源和能源。中國所遭遇的種種不公平待遇就證明了這一點。近幾年,發達國家以威脅國家戰略安全為由,使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海外資產并購頻頻受阻。美國經濟分析局統計顯示,中國對美國歷年投資存量僅為23億美元,是美國外資直接投資存量的千分之一,這其中美國很多領域并非對中國投資敞開大門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2008年華為公司聯合美國基金貝恩資本競購3Com公司、2010年競購摩托羅拉公司移動網絡業務受阻、2011年被迫退出收購美國服務器技術公司三葉系統公司部分資產。此外,中海油、鞍鋼、西色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等公司在美國的投資并購計劃屢屢受挫,領域波及信息、能源、采礦、冶煉等被其認為的戰略安全領域。
深處債務危機困擾的歐盟對中國企業的并購深感不安,近期歐盟有意效仿美國在1975年成立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CFIUS),希望設立一個新機構負責對外國企業投資和收購本國企業、有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行為進行審查,必要時可以加以阻止;
而同處發展中國家的印度也有意揮舞投資保護大旗。2009年2月,印度政府修訂并限制外國企業在國防、通訊、航空等領域參與的程度;2010年2月,澳大利亞議會通過新立法,收緊對國外投資的管理,對可轉換債券實施等同于股權的管理,這是自2009年9月澳大利亞限定15%的持股上限以來,第二次收緊海外投資規制。
部分國家新出臺的法律提高了外商直接投資的成本,使中國海外投資遇到阻礙。與制止關稅戰相比,遏制投資保護主義的難度要大得多。世界貿易組織(WTO可以裁斷全球貿易爭端。但全球還沒有一個與WTO相等同的機構來解決投資爭端,這種風險更難駕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