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法制”走向“法治”
楊偉東: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
“法制”是靜態的,主要指制度、有規則;“法治”是動態的,不僅指要有規則,更強調規則能落實。不僅要有紙面上的法律,還要有行動上的法律。
環境法治既是依法治國領域的一個方面,也是整個依法治國當中的一個環節。環境法治建設不能脫離依法治國這個大的環境。當前,法治從單一的規則制定到全方位建設,從單一的力量到多元的力量,從單純注重局部轉向整體考慮,這將影響到包括環境保護領域在內的社會各方面的改變。
羅麗: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核心問題,是要建立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也就是說,要做到有法必依,讓法律的實施不再成為難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法律如果無法得到實施就形同一紙空文,其結果是,既損害法治權威,也無法真正實現法治目的。因此,如何建立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便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方面。
林文學: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
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向國內外莊嚴宣誓中國共產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堅定決心,是中國共產黨依法治國的宣言書。四中全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闡釋了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關系,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相信隨著《決定》的貫徹落實,必將極大地推進環境司法的水平和質量,努力實現環境治理的現代化和法治化。
結語:
十八屆四中全會不僅是對過去的總結,更重要的是提出我們應當建立一個什么樣的法治社會。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各種利益集團或階層的利益沖突變幻莫測、責權利關系相當復雜。環境保護只能以有組織、有秩序的方式進行,而法治秩序則是最公平、最強調程序的社會秩序,只有通過科學的環境法律,才能規定、調整好與環境資源有關的各種利益關系。實行環境法治,就是依照法律的規定,公平管理環境保護事務,保證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實現環境保護領域相關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