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上海帶頭破解區域霧霾難題環保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繼續保持在百分之三左右
2013年以來,黃浦江畔,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在視線中變模糊的次數明顯增多。對于上海這樣的特大型城市來說,霧霾頻發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
從上海市長楊雄在今年上海兩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到市政府確定的今年十件28項實事,再到一系列對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部署,上海,這座特大型城市,力圖在治理大氣污染中更有所作為。
將今年作為重要起步年,環保減排成為第一位要辦的實事
“加大大氣環境特別是PM2.5的治理力度,全面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在上海市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市長楊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明確提及PM2.5。
他直截了當地指出了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擺脫傳統發展路徑日益緊迫,人口總量和結構問題越來越突出,環境承載壓力加大,霧霾等大氣污染問題突出。”
“環保投入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主要污染物減排超額完成年度目標。”講到今年環保工作的目標任務,市長口中的3%這個數字,尤其引人注目。
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3%左右”的比例轉化為具體投入金額,約為700億元。雖然近年來投入比例大致相同,但由于全市生產總值逐年上升,環保投入絕對值也在增加。
在上海兩會以“加強城市綜合管理改善城市發展環境”為主題的專題會議上,分管環保工作的副市長蔣卓慶表示,上海將實施清潔空氣、清潔水和土壤修復三大計劃,改善上海的城市環境。
他說,上海將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一項一項地來治理,今年將作為重要的起步年,重點是實施包括清潔空氣計劃在內的3個計劃。
一個傳遞政府加強環保工作的明確信號在于,在上海市政府確定的今年十件28項實事中,環保減排首次列第一位:完成1167臺燃煤(重油)鍋爐、窯爐的清潔能源替代。
而對于張全來說,在環保部門今年眾多的工作內容中,位列第一的清潔空氣行動就是針對霧霾的。
據介紹,上海目前已經出臺了3個辦法治理空氣:一是對于短時間內暫時不能緩解的霧霾,在重污染時要采取應急措施,啟用預案。二是今年1月7日長三角聯動機制已啟動。三是清潔空氣行動計劃。
他告訴記者,上海還將出臺十項具體行業標準,以整治大氣污染。 “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實際上措施有很多,關鍵還在抓落實。” 張全坦言。
加快轉型升級,瞄準“四新”目標調整產業結構
在張全看來,治理PM2.5的根本在于調整能源結構。“我們出臺末端治理的政策,對空氣改善的影響空間越來越小。”
他解釋說,關閉重污染排放單位,限制渣土車上路,這些政策在實施兩三年后,其能起到的效果將越來越有限。張全表示:“最終要依賴的,必然是結構調整。”
事實上,上海市調整結構的步伐從來就未停止。數據顯示,去年,上海完成產業結構調整項目600項,減少能耗60萬噸標準煤。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約40%。
據了解,今年上海將瞄準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四新”方向,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6%。
按照計劃,上海市將進一步加快落后產能調整。今年聚焦鋼鐵、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的“三高一低”企業,實現調整項目500個,推進吳淞、桃浦等6個重點區域轉型升級。
同時,上海市將以綠色產業園區創建為抓手,構建綠色產業園區指標體系,推進天然氣分布式能源供應、公共區域LED照明、既有建筑太陽能光熱光伏技術應用、地源水源熱泵改造等重點工程。
700億元,這是上海市提出的節能環保產業規模發展目標。為此,上海市將完善能源監控管理平臺、節能環保產業融資平臺、再制造產業平臺,探索工業節能減排和產業發展新模式。
除了產業結構,上海市還將致力于解決汽車結構問題——淘汰黃標車。張全表示:“上海現存黃標車近20萬輛,占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的1/10,但其對空氣污染的貢獻率卻可達到40%。”
根據安排,從今年7月起,上海市將禁止無綠標車輛在外環線及以內區域行駛。到2015年,完成剩余黃標車淘汰任務。
強化聯防聯控,籌建空氣質量預報預警中心
在今年上海“兩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就大家關注的霧霾治理和委員們坦誠交流。
韓正說,改善空氣質量,上海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把工作做扎實。長三角已經建立起大氣污染聯防聯治機制,上海要積極帶頭,為長三角合作做出更大貢獻。
據了解,今年1月7日,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正式啟動。按照計劃,上海將牽頭籌建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預警中心,屆時上海將成為長三角地區大氣污染的數據、研判和會商中心。
作為這座特大型城市的環保局長,張全關注的合作內容則更加具體。“實際上長三角區域確實可以進一步加強合作機制,接下來在幾個大的方面,如車輛怎么管理、燃煤如何控制、秸稈怎樣禁燒等,做好相應計劃。”
張全補充道,加強合作機制,要在源頭上進一步協調,對產業結構布局、能源總量等進行統籌規劃,而不能僅在末端處置上考慮。
據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介紹,中心建成后將分江蘇、浙江、上海3個分中心,包含可視化會商、監測數據共享與綜合觀測應用、排放清單管理、預報預警、區域預報信息服務5個系統。
另據了解,建在上海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國家環境保護城市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防治重點實驗室,目前已通過環境保護部的建設可行性論證,最快兩年內建成,可實時分析或預測未來48小時我國東部沿海城市大氣復合污染的成因。
小秸稈引起市委書記大關注
“張正權代表,根據你的經驗,收割之后留下的秸稈長度,高出地面多少,翻耕以后就不需要焚燒了?”在日前浦東新區代表團全團審議會場,韓正以“請教各位代表”作為他的開場白。
張正權代表回答:“從實際操作情況看,秸根留出10公分左右,就不用焚燒了。”
韓正點點頭,“如果秸稈控制在10公分以內,有沒有測算過每畝成本要增加多少?”
張正權坦言,把秸稈控制在15公分以內,收割技術上沒問題。
韓正表示,上海改善大氣環境推出10項舉措中的一項就是禁止秸稈焚燒,把收割后留下的秸稈部分深翻到地里,對土地有好處。但實施過程中不能把負擔轉嫁到農民身上,要算好賬。如果不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那舉措也就只是停留在口號上。
2014年上海市農村工作會議上,韓正又特別強調了上海農村秸稈全面禁燒問題,增加的成本不能攤到農民頭上,政府要出臺補貼機制,要用更大力氣抓農村環境建設。
目前,上海市85%的秸稈用作秸稈還田,剩下的15%,一部分綜合利用,一部分被農戶丟棄或當柴火燒,仍有零星秸稈被焚燒。
據悉,上海對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的農機戶、農機服務組織及相關農業企業給予45元/畝的補貼;對收購秸稈并實施秸稈綜合利用的單位,給予200元/噸補貼;對實施秸稈綜合利用的項目,給予固定資產投資額30%的補貼。
據了解,農戶焚燒秸稈,就拿不到補貼。但目前這些規定還是行政規定,下一步上海市將推進禁止焚燒秸稈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