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無風帶”,它的形成和地球受熱不均有關:赤道附近,陽光直射,地面空氣受熱膨脹,變輕上升。大約上升到8000米以后,向南北兩極方向流動。這種向南北運行的大氣,在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下,逐漸改變方向:向北的偏向東北,向南的偏向東南。這種偏向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加,到南北緯30°~35°上空,差不多都變成了西風,不再向前推進。而赤道附近的空氣又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于是大量的空氣都擁擠在南北緯30°~35°上空,使地面氣壓升高,形成了南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這里缺云少雨,風也很少。古代的航海家曾經給這里取名叫“馬緯度”,因為當他們的帆船駛到這個區域的時候不得不花費漫長的時間以等候順風的到來,以至于船上的馬兒因為缺少草料而死去,不得不拋到大海里。“因為這個原因,遠洋船只一般都不會經過這里,甚至連漁民也很少來,因為這里的魚也非常少。”伍德林說。
然而,12年前,一個名叫查爾斯·摩爾的美國船長為了抄近路,駕船從這里穿過,然后他驚訝地發現,他的船居然駛進了一個巨大的“垃圾堆”里。“我目光所及全部都是垃圾。瓶蓋、包裝袋、充氣排球……更多的是塑料碎片,它們漂浮在船的四周……我完全找不到一點兒干凈的地方。”
摩爾船長用了一周時間才從這個巨大的“垃圾堆”里“突圍”而出。回到美國后,他根據從這個“垃圾堆”帶回的樣本,監測出當地某些地方塑料垃圾顆粒的含量竟是海洋浮游生物的6倍。他初步估算,這片海域上至少漂浮著300萬噸的塑料垃圾。然后他沮喪地對媒體表示:“就算耗盡國家的財力,也不一定能將這里的塑料垃圾清理干凈。”
解密:垃圾為何集結大洋深處?
摩爾船長的發現引起了各國環保人士和科研人員的關注。在12年后的今天,有專家表示,這個垃圾帶的面積已經增長了一倍。垃圾總量估計已經超過700萬噸,每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有330萬件大大小小的塑料片。最嚴重的地方,海底堆積的垃圾厚度已經達到30米。有媒體將它命名為“第八大陸”。
這么多的洋面垃圾,卻是來自幾千公里之外的人類的世界。
伍德林告訴記者,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每年世界會產出超過2億6千萬噸的塑料垃圾,它們當中大多數是一次性的,其中90%~95%都沒有得到回收,大部分都被人類隨意丟棄了——有的被掩埋在土地里、有的散布在郊外的垃圾場、有的掛在鐵路沿線的樹梢枝頭、有的被直接傾倒入海……它們散布在地球的每個角落,但是最后它們會被雨水或大風吹刷,然后悄無聲息地流走:“最后的終點,是海洋。”
按照常理,在廣袤的太平洋中,有一股股洋流按照特定的路線和方向流動,人類廢棄的塑料垃圾經過一番漂泊旅程,終將回到陸地上——可是為什么這么多的垃圾在這個人跡罕至的海域聚集不散?
想解釋這個問題并不難。你可以拿一杯茶來做實驗:順時針轉動手里的杯子,然后可以看到茶葉大都聚集到了杯子的中央。就如龍卷風的最中央位置總是會擁有一種奇異的寧靜,就仿佛是洋流環繞下的“垃圾大陸”。事實上,這個垃圾大陸的位置,恰恰是被北太平洋中一個巨大的環流——北太平洋環流環繞在中央。
根據伍德林向我們提供的環流圖不難看出,這個環流是一個由北赤道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亞寒流構成的順時針環形系統。根據這個環流的走向,我們可以復原這些漂浮著的塑料垃圾是如何來到這里的——
比如它可能是一支在舊金山海岸被廢棄的牙刷,一開始,它會隨著加利福尼亞寒流一路向南,到了墨西哥一帶,再借著北赤道暖流流向亞洲,一直到達日本海域,然后它會遇上黑潮,轉而向東,匯入北太平洋暖流,經過夏威夷,最終到達“垃圾大陸”,整個旅程大概需要耗時幾年。
當然,如果它是在亞洲沿海一帶被丟棄的話,那么旅程的時間將會大大縮短,抵達“新大陸”的時間只用一年就夠了。伍德林預測,在這片海域中來自亞洲的塑料垃圾占到50%,而且“垃圾大陸”還有向亞洲沿海蔓延的趨勢,“這讓人非常擔憂。”
更加讓人擔憂的是,這個“垃圾大陸”并不是大洋之中唯一的一個。
伍德林告訴記者,地球上一共有5個類似的洋流渦旋,從理論上,它們都會存在海洋垃圾聚集的情況:“比如我們知道南半球的洋流渦旋的流速更強,因此垃圾聚集的會更集中一些。我們現在還不知道那里究竟有多少垃圾,不過考慮到北美和亞洲一帶的人口更為集中,所以南太平洋的垃圾也許會比北太平洋少一些。但是無論如何,塑料垃圾一旦產生了就不會消失,所以,近半個世紀以來被南太平洋周邊地區的人們丟棄的垃圾,也會是個極為可觀的數字,明年我們或許會去那里看一看。”
“總之,這個世界上已沒有凈土,就連最為人跡罕至的地方,也都‘烙刻’上了人類的痕跡。”伍德林無奈地對記者說,令人擔憂的是,人類的海洋資源是否有朝一日會被這些“痕跡”徹底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