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部長:“世界地球日”活動讓公眾深刻認識中國的資源與環境形勢
新華網北京4月22日電(記者王立彬)在4月22日第39個“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國際地球年中國全委會主席、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是“國際地球年”,中國紀念“世界地球日”活動主題為“認識地球,和諧發展”,目的是普及地學知識,使公眾深刻認識中國資源與環境形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資源形勢,總的來說,‘當前矛盾突出,今后壓力很大’。中國特殊的資源國情是:人均耕地少、優質耕地少、耕地后備資源少,礦產資源總量大、人均少、稟賦差。中國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徐紹史說,中國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礦產資源人均探明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開發利用粗放浪費加劇了國土資源供求緊張狀況,形成土地緊約束和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總體不足的局面。
“認識地球,和諧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保障科學發展的新機制。”徐紹史說,必須樹立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統籌兼顧資源、資產、資本多重屬性,從注重數量管理到數量、質量、生態綜合管理,走出一條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新路子,實現發展與保護的雙贏。
“認識地球,和諧發展,必須堅持開源節流,嚴格土地調控和監管,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徐紹史說,要加強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工作,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努力提高土地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把握調控節奏和力度,管住總量,嚴控增量,優化結構,有保有壓。
“認識地球,和諧發展,必須切實加強地質勘查,爭取找礦突破并做好地質環境工作。”徐紹史說,和諧發展離不開資源保障,離不開地質環境支撐。要努力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提高資源保障能力。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進一步推進礦區環境恢復治理,切實做好地面沉降防治,不斷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積極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認識地球,和諧發展,必須高度重視海洋工作,發展海洋經濟。”徐紹史說,海洋占地球面積的2/3,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空間。中國是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1.8萬多公里,海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這些“藍色國土”是我們的資源寶庫。要深化改革,強化監管,健全規劃,完善法制,切實加強海域和海島的使用管理,保護海洋環境,維護海洋權益,促進海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認識地球,和諧發展,必須加強地球科學研究。”徐紹史說,近年來,中國初步總結出反映中國礦床形成特點的成礦、找礦理論和模式,在指導找礦勘查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離全面認識中國復雜地質背景下的成礦作用還遠遠不夠。信息技術在國土資源管理中得到了廣泛利用,但尚未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監管網絡,仍需加速信息技術攻關和應用,構建中國完整的“上天、下海、入地”科學技術體系。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全球性資源和環境危機,要求世界各國采取一致行動。”徐紹史說,中國正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既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偉大復興的宏偉戰略,也是關系世界和諧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國愿與全世界攜起手來,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