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組組令人炫目、興奮的經濟統計數字中,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一組數字則多多少少有些令人掃興:今年上半年中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為一百二十點四億噸,同比增長百分之二點四;COD排放六百八十九點六萬噸,同比增長百分之三點七;二氧化硫排放一千二百七十四點六萬噸,同比增長百分之四點二。
專家斷言:今年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幾成定局。
據有關方面統計,今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二十萬億元人民幣,增長百分之十點五。而國家環保總局在分析造成今年污染不降反升的原因是時則把“罪因”歸結為:GDP增速過快。
于是一個古老的命題擺在中國決策者面前:魚與熊掌能否兼得?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一些地方政府負責人使用頻率頗高的一句經典“臺詞”,于是在發展的“硬道理”下,能耗高、消耗資源大、污染強的低水平工業在各地紛紛上馬,在這種觀念的作用下,一些地方政府順理成章地祭起地方保護主義大旗,為該類違法排污企業撐起保護傘。
盡管目前中國的環保法規比較健全,各地環保局環境執法可謂有法可依,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地方環保局作為地方政府的一個部門,局長的“帽子”掌握在地方領導的手中,票子由地方財政撥付。這樣的行政體制,要想讓環保局長敢于違背地方政府意愿,敢于拿自己的“烏紗帽”博弈,實在是不太現實的。
于是一些地方環保局在現行體制下,執法“根不硬、手不狠”,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則把這種現象形象的比喻為:“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
或許只有身臨其境才最能體會到環保執法者的尷尬境地,體會到“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的個中滋味。于是在長期要求“改變環保局執法能力弱”、賦予“環保局更多的執法權”的呼吁中,國家環保總局則力圖在制度上有所突破。
于是一個醞釀良久的計劃今年七月出臺:中國決定設立華東、華南、西北、西南、東北五大區域環境保護督查中心。督察中心作為國家環保總局的派出機構,其人事任命、經費撥付,完全不受地方轄治。
樂觀的專家認為,這是國家環保總局為強化國家環境監察能力、加強區域環境執法監察的重大舉措。也是力圖扭轉環境執法能力偏軟,遏止地方保護主義的有效手段。但亦有專家認為,五大督查中心要想真正發揮其監督作用,達到設置這些機構的初衷,仍尚需一段時日。
但令人鼓舞的是,針對發生在十一月十五日的四川電廠燃油泄漏污染長江事件,西南環保督察中心已經發出成立后的第一份“督查通知”。這無疑開了一個好頭。
中國在經歷了經濟十幾年的高速增長后,已經越來越重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注意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中國政府要求到二0一0年,單位GDP能源消耗比二00五年降低兩成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一成。盡管“十一五”開局第一年,并不令人樂觀,但一些環境問題開始得到解決,部分地區的環境質量已經有所改善,呈現清潔發展、節約發展、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盡管困難重重,但只要處理好經濟與發展的關系,“魚與熊掌”兼得還是有可能的。(趙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