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第35個世界環境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環境保護(1996—2005)》白皮書,這是1996年以來,中國第二次發表關于環境保護的白皮書。
值得注意的是,環保已經成為繼“地根”、銀根調控之后的第三個宏調手段。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祝光耀在環境白皮書的發布會上表示:“現在國務院把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閘門之一(一個是土地,一個是環境),作為宏觀調控各地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
就在同一天,監察部網站發布消息,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發改委、監察部、工商總局、司法部、安全監管總局、電監會七部委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聯手推出環保專項行動,并重點集中整治工業園區的環境違法問題、建設項目環境違法問題。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在此次電視電話會議上透露,本次環保專項行動要重點抓好三個方面:
一是集中整治威脅飲用水源安全的污染和隱患。如重點整治長江、黃河、淮河、遼河、松花江等重點流域沿岸大中型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存在的環境安全隱患。對直接導致飲用水源地水質超標的排污企業,要立即責令停產整頓。
二是集中整治工業園區的環境違法問題。“要堅決糾正降低環境準入門檻、阻撓環保現場執法、違規減免或取消排污費等一系列環境違法行為,對園區內的違法企業,該治的治、該停的停、該關的關。”
三是集中整治建設項目環境違法問題。對2003年《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以來的化工、冶煉、造紙、印染、公路等重點行業的建設項目,進行重點檢查;對未經環保審批違法上馬的建設項目,依法查處;對以試生產為由拖延“三同時”驗收的企業,一律停產整治。
周生賢表示,現在,未審批先建設、不審批也建設的現象較為嚴重,特別是違反“三同時”的現象尤為突出。一些地方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對工業園實行特殊保護,形成新的污染源,甚至成為社會矛盾的集中點。
據國家環保總局調查,在有些地方,新建項目沒有做環評的達50%以上,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處于失控狀態。
對于一些地方環境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污染反彈屢禁不止,周生賢指出:“問題看似在企業,其實根子在政府,地方保護是根源,環境監管不到位是關鍵。”
所以,他特別強調,要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完善定期協商、聯合辦案制度和環境違法案件移送制度;做到“查處到位、整改到位、責任追究到位”。
本次環保專項行動更注重“問責制”。監察部副部長陳昌智在上述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要直接查辦一批典型環境違法案件,追究一批政府及有關部門環境違法違紀行為的行政責任,嚴肅處理一批直接責任人。
“環評風暴”回放
2004年底,為了貫徹《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堅決制止電站項目無序建設意見的緊急通知》,根據舉報和現場檢查,國家環保總局發現一些企業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未經環保部門審批的情況下,擅自開工建設,違反了《環評法》。
2005年1月18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向外界宣布,對嚴重違法開工的30個建設項目予以查處并曝光,并建議有關部門對直接責任人依法予以行政處分。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以來國家環保總局首次大規模對外公布違法建設項目。被通報的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負責建設的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三峽地下電站、三峽工程電源電站等都是大型國企和重點工程。
此次被通報的30個違法開工項目總投資1179.4億元。其中,火電項目20個,總投資623.3億元,總裝機容量1384萬千瓦;水電項目3個,總投資520.2億元,裝機容量1690萬千瓦;500千伏輸變電項目3個,總投資4.4億元,其他為石化、造紙、公路、堤防等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