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實施中學校長推薦制,100個學生中今年只有24人被錄取
中學校長推薦的100名學生中,僅有24人被上海大學錄取,上大昨天公布的這一2009年自主招生總結數據頗耐人尋味——擁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因為沒有過一本線,仍然不能以偏才怪才的身份進入自己心儀的大學。在上大昨天舉行的2010自主招生新聞發布會上,25所中學的校長圍繞“推薦制”展開熱議。他們認為,只有掃清了推薦偏才怪才的障礙,校長推薦制才能回歸其本意。
部分偏才不過一本線
上大2009年首次實施中學校長推薦制,七寶中學推薦了一名女生,她熱心參與國際公益活動,熟練掌握德語,但是最終只考了465分,離一本線差6分,與她報考的上大德語專業失之交臂,最后選擇出國留學。七寶中學校長仇忠海用這個例子,闡述了推薦偏才怪才的風險。
上大給出的數據也可以看出,中學推薦的100名學生中,有39名學生達到一本線,有56名學生達到二本線,另5名學生沒有達到本科線。在39名過線學生中,有24名進入上大,另有15名由于上大允許學生A志愿填報其他高校而被錄取至其它一本院校。其余沒有過一本線的學生,最后都無緣上大。上大曾經申請希望降分錄取,但是沒有得到主管部門的批準。
“中學校長推薦制把所有矛盾都集中在了校長身上,如果把偏才推薦去了,一旦過不了線,仍是一場空,而一味推薦成績好的,人家憑實力也能考上,自主招生的意義何在?”七寶中學校長仇忠海手握推薦權左右為難,“不是沒有偏才怪才可以推薦,而是不敢啊。”
閘北八中校長劉京海說,自主招生應該把低分高能的偏科人才招進,但是制度設計仍然是進行文化測試,如果能夠增加其他指標來考察學生,而不是單純的文化考試,校長推薦的膽子可能會更大些。
校長不了解偏才怪才
一所實驗性示范性中學高三年級組長王老師告訴記者,這幾天為了把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的自主招生表格合理分配,幾乎每天都要開幾次會,所有校領導、高三班主任都參加,一個一個篩選。
“說是校長推薦制,可是校長不在教學一線,深入了解同學幾乎不可能。”一位校長感嘆道,如今都在談教育家辦學,如果是一個真正的教育家,應該了解自己學生的特點,并且有獨到的判斷。但目前中學校長要承擔的社會角色太多,要管的事情也太多,整天應付各種檢查,參加各類會議,根本沒有精力深入班級了解學生。
正因為如此,校長往往只能擔當最后簽字的任務。一位實驗性示范性中學的校長坦言,對學生情況并不了解,座談、面試也非常麻煩,根據成績排,成了最省力的辦法。仇忠海坦言,“重點中學的偏才怪才,其實已經不太多了,因為經過層層考試,偏科的學生大多已經出局。普通中學里才有更多偏才怪才,但是他們卻沒有推薦資格。”
高校千人一面讓人犯難
在場的幾位中學校長都提出,大家都知道要把合適的學生推薦給合適的學校,但目前是光有理念,卻無從下手。“我們希望了解不同的高校需要什么樣的不同的學生,然后我們會在高一時就開始注重發掘。”劉京海說。
高校千人一面的局面讓中學校長為難。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認為,“大學的人才培養應該是講個性、講特色的中餐,中國菜譜的奧妙就在調料的添加,一盤魚香肉絲,不同飯館可以炒出不同的味道,但如今的教育,正在逐步變成麥當勞肯德基式的快餐文化,從流水線上產出一樣的漢堡包。人才選拔應該是多元的、不拘一格的,如果自主招生也一味講規范、講標準、講程序,就只會變成第二個高考,進一步增加考生負擔。”
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周哲瑋表示,通過自主招生顯露出的問題,高校應該思考如何對接中學,對接中學校長,對接中學教育教學改革,對接素質教育。據悉,上大將把學生在高中階段各種活動中取得的成績作為自主選拔錄取的重要依據,最終實現“多元測評,擇優錄取”。
本報記者 李雪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