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多不等于創新能力強
2008年日本獲得物理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益川敏英,之前從沒出過國,連護照都未辦過,從來不出席國際會議,被稱為“土包子學者”。因為他對英語一竅不通,從小文科成績就不好,在班上平均學習成績只是中等。
這位科學家的經歷在中國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他在中國沒法升遷,沒法評職稱沒法當干部。在中國,英語不好,很多事情都被卡掉了。”
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出國考察的知識分子,朱清時院士對中外教育思想有了一些比較和思考:家長和社會對學生的學歷要求都越來越高,教育者追求給學生灌輸越來越多的知識,我國培養的博士有一半被選拔做了行政工作……這背后是中國教育思想的極大誤區:大家以為知識越多學歷越高創新能力就越強。
朱清時說,有時候知識多可能會局限一個人的創新能力??茖W史發現,一個人創新能力最強時,往往是年輕時,那時知識并不多。
知識多為什么會約束創新能力?朱清時就此解惑:知識多確實有助于創新,前提是你的知識是對的而且自己已經消化它。但如果你掌握的知識多了,其中有好多是錯的,是被誤導的,或者你對知識食而不化,你遇到問題后要在知識堆先轉一圈,哪還顧得上思考。
在朱清時看來,好奇心、想象力這些對創新最重要的東西,是與生俱來的,只不過我們的學生在上小學時,這些能力就慢慢被扼殺了,學生們都被逼著去背課本、背老師講的答案。
洞察力也是創新能力的核心。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當年留學芝加哥大學時,上量子力學課,老師泰勒是美國氫彈之父,世界級的大師,上課從不備課,他天才橫溢,想到哪兒講到哪兒。但由于不備課,上課時有時會犯錯誤,有時走入陷阱。楊振寧最感興趣的就是看泰勒一步步走入陷阱,又怎么一步步走出來。“泰勒走到陷阱時,腦袋就像天線張開四處探測看哪里有出路。”
“現在,我們的教育亟待改革,應該從學生培養的好奇心和興趣起步!”
年輕人要避免被文化垃圾淹沒
朱清時告誡現場上百名前來聽講座的年輕學子,人的精力有限,讀書要少而精,“不要被知識垃圾、出版垃圾淹沒?!?/p>
朱清時與年輕人分享自己的上網心得:我發現上網很可怕,因為網上信息太多了,一個鏈接接著一個鏈接看下來,一晃幾個小時就過去了,好像看了很多,但是沒有時間思考,腦子還是空空的。就好比一個家里很清爽,看著就容易安靜下來,如果陳設很多,看著就耗費人的精力。所以我現在要寫文章時“不敢接電話,也不上網”。
而一些年輕人遇到的問題則讓他有些憂慮。前不久,朱清時和自己的博士生就專業研究方向進行探討,本以為學生會動腦筋自己想,但幾天后學生們都在網上搜來一大堆資料?!熬褪窍萑刖W上的東西了,沒有自己的想法,而這些往往是垃圾?!?/p>
朱清時希望學生要少接觸信息垃圾。博學從少讀書開始,花少量的時間,掌握最本質的東西。(雷宇 原春琳 朱娟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