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午11:00,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孔子學院的發(fā)展情況”專題采訪,邀請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干事許琳等有關負責人接受中外記者采訪。中國網(wǎng)現(xiàn)場直播。
有記者問,現(xiàn)在隨著孔子學院數(shù)量的增加,教師師資的情況也是一個問題,近年來對外漢語教師的培訓情況如何?三所高校在培訓教師方面的有哪些特色和經(jīng)驗?現(xiàn)在對外漢語專業(yè)就業(yè)的情況如何?
許琳說,這幾年來,我們在培養(yǎng)孔子學院的外派教師和外派到外國大中小學的教師方面做了非常大的努力,財政部、教育部都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特別是在財力上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現(xiàn)在我們在24所院校,最近很快就要擴大到60多所院校中,我們設立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就類似MBA這樣的專業(yè)碩士的學科層次。通過專業(yè)碩士的培養(yǎng),使得我們能夠適應外面對我們漢語教學、漢語教師的需要。也就是說,培養(yǎng)非常高級的“教書匠”,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雖然叫對外漢語專業(yè),但很大部分時間是學外國文學,很少的時間學中國文學。而要研究怎么教外國孩子、學生和成人等不同層次的人從零起點,在非母語環(huán)境下教好學生,而不是來華留學生。在這方面我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我們漢語教學專業(yè)碩士的招生規(guī)模也在迅速增長,去年我們招了300多人,今年一下增加到1500多人。這是對新師資的培養(yǎng)。
對在職師資的培訓,我們漢辦也做了很大的努力。過去,我們在外派老師的時候,給大學發(fā)個通知,請學校派某個外語語種的老師去。如果沒有會這種語種的老師,就派會點英語的去。現(xiàn)在不是這樣,我們改革了,所有老師出去之前,都要進行至少三個月的崗前培訓。在培訓課程方面,設置了跨文化交際、派往國家的地貌、人情和人文情況,以及派去國的教育制度和他們的教學運行機制、體制方面。同時,還要給他們實踐的機會,特別是在北京、上海這種地方,有很多中學都招留學生,至少是能夠在來華留學生的班上教一教課,體驗一下,究竟出去會遇到什么困難、怎么教。這三個月的培訓對很多老師來說還是作用很大的。
同時我們還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設立了多語種教師培訓中心,也就是說,現(xiàn)在亞非拉美很多非英語語種的國家對漢語教師的需求非常大,但是,我們平時叫小語種,實際上不小,就是非英語語種的老師準備不足,現(xiàn)在我們開始在北外、經(jīng)貿大、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選教師,當然北外是最多了,他們是有43個語種的學校。我們提前一年把教師選拔出來,去師資培訓基地接受培訓,使得他們在出去之前就能夠掌握一些必備的知識和能力,出去之后,還要經(jīng)過一段比較痛苦的歷練過程。當然,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們這些措施的實施,現(xiàn)在比兩年前派出的老師“哭鼻子”的人少多了。
顧海良補充說,剛才許琳女士把師資培訓的事情說了。實際上這也是隨著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力量的不斷增強,我們也在不斷加強這方面人才的培養(yǎng)。我記得在1996年到1997年間,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培養(yǎng)還不是一個學科,放到哪兒培養(yǎng)都不知道。1996年、1997年,我在國務院辦公室任職,我陪同許嘉璐先生一起召開了三次研討會,研究到底對外漢語教師教學怎樣培養(yǎng)。經(jīng)過十多年的發(fā)展,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漢語國際教學的專業(yè)碩士學位。作為專業(yè)碩士學位的培養(yǎng),我想它的起點就是本科以上的學外語的、學漢語的等等,通過兩年的培養(yǎng),達到比較嫻熟的對外漢語教學水平。從當初到把它單獨設立了專業(yè)碩士學位,時間也就十多年。所以在這方面我們對師資的培養(yǎng)給予了極大地關注。現(xiàn)在漢辦和一些高校,包括武漢大學在內進行一些對外漢語教學的師資培養(yǎng)和培訓。我覺得有了這一點,對于我們進一步做好對外漢語教學,做好孔子學院的工作一定會起到推動作用。
紀寶成,這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孔子學院能不能辦好,師資問題是一個瓶頸。現(xiàn)在我們中方的合作大學都把師資問題放在最重要的問題上。中國人民大學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派出15位教師到國外各孔子學院執(zhí)教,但僅僅靠這些教師是不夠的,現(xiàn)在在我們的歷史學院、國際關系學院以及相關學院抽調一定量老師滿足當前的需求。從長遠來看,我們設立了碩士學位,剛才許琳女士已經(jīng)介紹了漢語推廣的碩士學位。我們今年第一年招生,中國人民大學要招80—100名,就是為了儲備一些教師。
我們認為漢語教學正在進入很多國家的教育主流體系,進入它自己的教育制度范圍之內。因此,這些國家本身如何培養(yǎng)漢語教師,這是非常重大的問題。英國文化委員會提出,英語文化圈之外的教學水平高于英語文化圈之內的教學水平,他提出這樣的目標是完全可能的。像我們國家的很多著名的教師是國際化教師,美國、英國、法國、德國這些國家都有“漢語教書匠”,是他們自己培養(yǎng)的。這樣的漢語教學才能真正實現(xiàn)漢語國際化。怎么樣進入主流教學體系,培養(yǎng)他們自己的教師,這條是很重要的。中國人民大學和我們的合作伙伴就有這樣的目標。讓他們的教師到我們中國來學習,回去之后教授漢語。這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思想。
朱崇實說,廈門大學是1921年由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舉辦。因為有這樣一個獨特的歷史,因此廈門大學在海外教育方面有它的特色和傳統(tǒng)。廈大在50年代初,當時周總理親自要求在廈大設立一個專門的海外教育機構,因此廈大海外教育在國內大概也是開展最早的高校之一。我們學校在這幾十年來,在如何培養(yǎng)對外漢語教師方面一直在做探索。很可惜,在文革的時候,這個過程被打斷了。
現(xiàn)在我們重新回過來再做這件事情,我們有兩點:第一,我們感到對外漢語教師對自己今后要出去教學或者是服務的國別和地區(qū)的情況能夠了解,包括對它的語言和文化。我們學校在對外漢語教師的培養(yǎng)上,第一是抓這些教師,除了他通曉一些通用的語言——英語、法語這些語言之外,我們還希望他能夠有一門,比如說像泰語、印尼語這樣的語言。
第二,我們加強實踐。我們這幾年加大了對外漢語專業(yè)研究生,作為志愿者外派的力度,具體的數(shù)字我記不清楚,大概到2008年底,我們已經(jīng)派出了100多位對外漢語的研究生到外面實踐,長的有一年,短的有半年,讓他們到外面親身實踐一下、體驗一下,怎么能夠把對外漢語教學做好。實踐的結果,應該說是令我們滿意的。到外面去的,和沒有到外面去的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向漢辦提出,能不能加大支持力度,幫助設有對外漢語教學專業(yè)的學校把這個環(huán)節(jié)能夠做的更好。所以這是我們學校在這方面目前在做的一些工作。
當然,我們感到這方面做的還很不夠,難度確實很大。因為漢辦再三提出,孔子學院遇到三個最難的問題,一個就是優(yōu)秀的師資,一個是好的教材,再一個是好的教學方法。師資是排在第一個,剛才章部長也說了。我們在這方面一直在做努力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