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待遇和重視贏得回歸心
事實上,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為出國留學人員提供的機遇也越來越多,這正是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主動選擇了回國的重要原因。
沈月全教授認為,吸引海歸的主要因素是:“中國科研的大環境比國外優越得多。國家支持力度非常大,敢于讓年輕人挑重擔,真的是只要有才就能發揮作用。”他說,現在的實驗設備幾乎跟國外名牌大學持平,有些方面還好一點,實驗環境和管理等方面也正在迎頭趕上。
另一方面,以往西方發達國家在待遇上的優勢也逐漸被中國拉近,這被視為留學人員歸國更為重要的原因。
在海外留學人員最為活躍的未名空間站,記者發現不少討論回國待遇的帖子。一位留學生認為,他對北美經濟管理專業博士回國行情頗為關注,就“索性整理了在未名空間站經濟版和其他渠道的見聞”,結果發現,目前國內一線高校對留學歸國博士的待遇,“已超越了一些美國大學提供的助理教授稅后待遇”。
另一位留學回國人員認為,在國內工作幾年后,“再與留在國外的人相比,無論職稱、手下隊伍和科研資源、社會資源,乃至個人收入的實際購買力都不會讓你后悔。”
國內對于海歸的重視,也是海歸們回國的重要理由。
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近幾年經手引進了不少海歸,由他指導的學生就“回收”了不少。他的電腦里備有兩個常用的講稿。面向國內學生演講,他會宣傳南開這樣的名校能為青年創造更多的出國深造機會,當聽眾是海外留學生,他強調的則是不可錯過的“中國機會”,半開玩笑勸他們“趕緊回來占位子”。
這位校長的思路與整個國家30年的留學政策相吻合:花大力氣鼓勵人們出國,再花大力氣吸引這些人回來。
他認為,回國潮的形成與教育部、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努力分不開。如“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成了非常響亮的品牌,海外學子都以當上長江學者為榮。
1998年,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啟動的這項計劃,使中國高校出現了第一批特聘教授。與之相對應,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名字中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人才計劃,如天津的海河學者,山東的泰山學者,廣東的珠江學者,福建的閩江學者,四川的天府學者等。
這些計劃直接瞄準的就是海外人才。1998年至2006年的1107位長江學者中,有在國外留學或工作經歷的占了94%。799位長江特聘教授中,直接從海外應聘或近3年回國工作的有231人,308位長江講座教授全部從海外應聘。
“當時提出給10萬元,我們都不敢想象。”當上長江學者后,饒子和的年工資漲到12萬元,比當時的校長還多一倍。1996年從牛津大學回到清華大學時,饒子和得到一筆400萬元的投入,建立結構生物學實驗室,這已是罕見的待遇。
更讓他感慨的是,10多年來國內的研究條件已經今非昔比。當年讓人羨慕的條件如今看來,“就像是從地下室開始創業”。“現在我們招人,房子和儀器設備幾乎是現成的,從各方面來說都比國外不差。”
雖然認為“優秀人才肯定有一部分流失”,但饒子和說,相信隨著國內環境的改善,在學術人才方面,出國和回國的數量將趨向一個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