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
變變變:只因想讓高考包打一切
“江蘇高考方案屢次變臉,不能否認,每次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實際效果卻是弊大于利。”南京一位高校學生處負責人分析,教育主管部門其實是想通過這樣的改革,引導學生、中學更為重視素質教育的培養,讓學生們盡量做到全面發展。
不過,他也指出,這樣的想法未免過于天真、失之簡單。不管考試的方式、錄取模式如何改變,想用高考這根指揮棒來引導學生提高素質教育,有點勉強。而素質教育的推行,也絕對不是小小的高考所能涵蓋的。方案設計時可能還沒意識到這一點,一廂情愿地用高考來解決素質教育的問題,最終只能是吃力不討好。
“本來3+2一直很平穩,改成小綜合是有院士專家提了意見,認為不重視生物、不重視地理,這也開啟了頻繁變化的序幕。”教育界一位資深人士說。
2000年,江蘇高考方案變成了3+小綜合,據說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有院士提出,生物是未來世界發展不可缺少的知識,而在3+2模式中,生物不能參與其中,也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同樣,也有地理學科的專家提出,地理也非常重要,現在都地球村了,不能把地理排除在高考之外。基于這樣的原因,江蘇高考變成了3+小綜合,這個方案也并非江蘇獨創,而是在全國內得到了廣泛的響應。
基于類似的原因,在小綜合實施了兩年后,大綜合隆重登場,高中學習的主要學科全部進入了高考,學生不再分文理科,門門要學、門門要考。
為什么只存在了一年的大綜合就退場了?有關人士透露,由于考九門學生負擔實在太重,不管是身處其中的教師、學生覺得負擔重,高校在選材時也無法判斷,只能看總分,不利于分專業培養。而專家、學者們反對的聲音也非常大,所以一年后這個方案被廢止。
在大綜合之后,3+1+1方案的登場曾讓人們一度充分肯定。這個方案的制定出發點是希望考生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而且只考五門,一度讓人有又回到了很受追捧,普遍認為最公平的3+2方案的錯覺。但3+1+1和3+2雖然在算術上加起來都等于5,卻有很大的不同。3+1+1出現了15種可選組合,但幾乎沒有一所學校能開齊所有組合,學生并沒有真正自由地選科,加上各科的難度難把握,出現了一些投機選科現象,違背了方案制定者的初衷。但江蘇此次一直堅持下去,直到配合新課改出臺了2008高考新方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京高校的專家曾經參與了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調研工作。“2005年,我接到通知,成為08新方案的調研人員之一。”專家說,當時,江蘇省共派出5組人員對2008年高考方案進行調研,其中江蘇省教科院一組、部屬院校一組、省屬高校一組、南京及蘇南一組、蘇北地區一組。
各個小組分別進行基層調研后,總共拿出了六套備用的初步方案。“后來,方案就上交了,接下來就沒有再組織大家討論。”再后來,教育主管部門就拿出了一套修改的高考方案,進行了公示,修改,直到成為現在使用的這套方案。
據他透露,此前江蘇的3+小綜合、3+大綜合這兩個方案,是在沒有組織高校或是眾多基層教學單位進行研討就直接出臺的。而3+1+1則是借鑒廣東省使用過的高考方案,似乎也沒有在大范圍內聽取各方的建議。
2006年9月,千呼萬喚始出來的2008年高考方案公示內容亮相了。
2006年10月,在經過廣泛調研后,公示方案進行了四項調整:語數外考試分值調整、將三次“高考”減成兩次、適當細化了選修科目等級、提高了填報志愿的資格。
2007年3月,2008年高考新方案獲教育部批準。
2008年4月,江蘇省教育廳宣布,2008年江蘇高招的錄取批次、選測等級、政策性照顧分和高校招生自主權將再次進行了四項調整:專一專二批次合并招生;本三批次選測科目最低等級要求從2B調整為1B1C;一些政策性照顧分的分值減半執行;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高分低等級或低分高等級的考生可由高校自主錄取。
目前,江蘇2008高考方案的完善正在醞釀之中。
專家
劉海峰:高考方案不宜頻繁改動
專家檔案
劉海峰
現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擔任教育部首批文科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首席專家。
如何看待江蘇高考方案的多變?一定要頻繁改革才能說明我們的教育是在不斷創新嗎?近日,記者就此話題與資深高考研究專家劉海峰教授展開對話。
記者:江蘇高考十年間變了四次,全國也有不少省份同樣是自主命題的,是否也像江蘇一樣會變換方案?
劉海峰:變動方案是肯定的,各個省份都在探索。但據我了解,近年來,江蘇應該是變動較多的省份,目前還沒發現其他省份變動更多。
記者:您如何評價這樣的變化?
劉海峰:應該說,江蘇高考有很強的改革精神吧。如果在實施過程中出現較大問題,高考方案也可以改革,并不是說一定要穩定三年或以上。
記者:一個省份要進行高考改革,您覺得怎樣才是恰如其分的?
劉海峰:高考改革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但目前社會上的各種看法多執其一端。高考改革如果不通盤考慮,很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局面。如果改動太多、太快,會給中學教學帶來不小的影響,吃虧的主要是家長和學生。因此高考研究者和決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能因難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輿論壓力盲目地為改革而改革。
記者:可是,為什么高考改了多次,仍然不能做到讓各方都滿意?
劉海峰:參與其中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改革者較多從教育的原理和理想出發,而作為考生、家長,是以參與者的身份從自身考慮,來看待公平問題。如果自己平時成績比較好,但考大學時因為高考模式問題沒有達到理想,那很有可能會給考生一個不公平的印象。對考生而言,最關注的還是公平性問題。所以要讓各方滿意,一定要兼顧公平、效率。
記者:表述比較復雜的一些高考新方案似乎都有一些反對的聲音,但以前較為單一的方案幾乎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原因在哪里?
劉海峰:從目前情況來看,高考凸顯了靈活多樣與簡便易行的矛盾。兼顧統一性和多樣性是高考的原則,原來的高考方案都是較多統一性,后來改向多樣性,這和簡便易行造成矛盾。主要是報考的科目雖然靈活,但是紛繁復雜。甚至有些大學教師和中學教師鬧不清如何對應。所以說,靈活多樣不能一下子走得太快,這對矛盾要兼顧要從全局觀考慮。現在科目越來越多樣,但是要講清楚不容易,總會出現一些與期望值差別很大的問題。
記者:既然多樣復雜的高考聽到的反對聲較多,是否走回較統一的簡單方法可行?
劉海峰:這樣的例子也曾出現過。上世紀90年代,海南、湖南、云南等省的高考分了四個科目組,造成了較大的問題,湖南就退回了原來的3+小綜合方案。
但目前全國多個省區進行新課改,因為新課改本身就復雜多樣,強調選修、個性,分模塊。高考既然是看考試成績,最強調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尺度要比較單一些。而課改本身是越多科目考試越好,但是高考是選拔性的不能太多科目。改革目標還是靈活多樣,但是要考慮可行性,將消極影響減到最少。
方案多變
外地高校少錄取
“每次一改,我們就跟著鬧騰半天。”外省一所名牌高校的招生負責人直言不諱。江蘇高考方案十年四變,而兄弟省份中像江蘇這樣頻繁變臉的卻很少見。學校在全國各地招生,方案變動都沒有江蘇多。比方說,浙江的小綜合堅持了很多年了,學校在當地的招生宣傳就很方便,網上錄取軟件也不需要變動。但是江蘇小綜合沒兩年就換了,一會兒大綜合,過一陣子又換成了3+1+1。高校也是嘗盡了苦頭,大綜合不分文理,學校專業錄取時簡直是一團漿糊,在一些名牌高校,偏理的考生最后服從進了文科,學生沒興趣學,老師教得也痛苦。剛剛準備對策時,3+1+1又來了,十幾種組合的考生卻用一條分數線,上海一些名校在江蘇壓根錄取不到理科尖子生,后來只好把投放在江蘇的理科計劃全部取消了。
“高考方案只要一變,學校就要不停地調研。”另一位高校學生處處長向記者抱怨,學校在招生宣傳時,總要告訴家長和考生一條大致的報考參照線。可是高考方案一變,以往的數據就完全無效,學校就沒法預估分數線了,只能重新到中學搜集高考成績情況,比方說全校前100名考了多少分,高分段考生有多少人。這些工作量都是非常大的,往往要出動上百名老師到中學摸底。
08年的新方案就更別提了,因為每所高校都要對考生提出不同的選測科目等級,可是學校卻遲遲難下決定。萬一等級的要求提得過高,學校錄取很有可能出現斷檔,甚至線上生源不足,可萬一提低了,學校面子也掛不住。后來,學校只能到各個市縣進行模擬考試的數據搜集,看看學生的語數外成績和選科等級是否匹配,這也耗費了學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數據
七成家長
直喊“折騰人”
短短十年內,江蘇四易高考方案。從南京一家調查機構的最新調查數據來看,老師、家長對這種變動頻率并不看好。
“江蘇省高考方案變動,您覺得是探索?改革?還是折騰?”對這個問題,受調查的960位教師中,有455人表示“探索中前進,有成功也有失敗”,約占47.40%;有444名教師表示“這是折騰學生、家長和老師”,約占46.25%;只有61名教師覺得這是“改革和成功”。
而家長們反對的聲音更大,266名家長中竟然有204名認為“這是折騰學生、家長和老師”,占76.7%,其余62位家長都表示這是“探索中前進,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是沒有一位家長認為“改革很成功”。南京家長孫先生直言,每年高考都事關幾十萬考生,其實就是幾十萬家庭,這樣一項重大政策的出臺,一定要有全局觀,保持穩定。過多的改革會讓學生招架不住。(記者 黃艷 謝靜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