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老板的話一定要聽,凡是老板的電話一定要接。”這兩天,上海交通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李偉剛換了新的QQ簽名,和很多研究生一樣,李偉習慣稱自己的導師為“老板”。
研究生階段的新型師生關系:師生+主雇
“我現在就在為老板跑腿、出差、做項目。”進入研二后,李偉的研究生生活越發充實起來。只要沒有被導師派外出任務,李偉就會一早趕到實驗室,開始查找數據庫資料、畫圖、做實驗,在實驗室里鉆研到晚上10點左右才離開。“師生+主雇,這是我定義的研究生階段的新型師生關系。”李偉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實驗室,4個老師、4個博士研究生、8個碩士研究生組成了一個“團隊”。
在上海交通大學攻讀博士的趙毅,說起課題組成員的構成,語氣也頗為調侃:“就像是一個企業內部的管理系統,最上面的是老板,中間是管理人員,下面是雇員。”他進一步解釋,這個研究型企業的老板就是博士生導師。博導是專門申請課題、跑項目的人,做整體的把關工作;而碩士生導師就是管理人員,學生管他叫“二導師”,也稱為“小導師”,只有這個“小導師”會定期和他們進行交流,博導都在外面忙去了。
做課題的時候,往往都是由高年級帶低年級,能力強的帶能力弱的,自上而下地進行團隊管理,比如由一個博士生帶一個碩士生。“博導就負責在外面接項目,他接的項目越多,拿的錢就越多,我們可能拿到的補貼也就越多。”他解釋道,這樣一來,也就好比公司的效益會比較好,員工的待遇也更好。
讀博以來,趙毅和同門深深體會到,導師拿到項目后,都會把任務分派下去,而不會親手去做實驗,只不過最后再做一個質量的把關,對研究的成果做個總結。“只有研究生是課題的實踐者”。
“多給導師做事準沒錯”
“以前在外地讀碩士時,也是管導師叫老板,管補貼叫工錢。”與趙毅同校的一位博士生陳勛說,“還要看老板的人品好不好,課題的含金量高不高,我們的表現好不好,工錢0到500元不等。”
回顧兩年多的時光,陳勛感覺,“老板”平時和學生的交流并不多,直接的學術指導也很少,只有到了最后總結的時候老板才來審查。“一個導師門下有十幾名甚至幾十名弟子,那么多人,一個個管哪里管得過來。另外,老板還要經常出席一些年會,抽時間外出交流,最主要的還要拉項目、拉課題。哪有那么多的時間和我們在一起?”
據陳勛反映,科研項目一般有縱向項目和橫向項目兩種。由政府長期設立的各類研究基金支持的項目,比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社科基金項目、863計劃、各部委或各級政府設立的研究基金資助的項目都算作是縱向項目;而委托的項目,比如企業的項目,就算作是橫向項目。他告訴記者,如果導師名氣響,比如有863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學生往往樂意給這樣的老板打工。
“現在,老板成了項目包辦人。”陳勛說,一次臥談會中,室友說起他們的導師這樣告訴他們:“你們讀博士的經費,就是我出錢給的。你們不好好地做實驗,不早點結題,就別想按期畢業了。”陳勛有些無奈:“感覺我們就是廉價勞動力,一天到晚累死累活,老師對我們還不滿意。”
而正在參與某課題基礎設計部分的同濟大學的研究生楊云則認為,“學生不能算是廉價勞動力。”她提到,如果在讀研究生期間一點也不參與導師的課題,以后找工作也難。
“我們工作組一般由1個或者2個博導、1個碩導、幾個講師,再加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組成。”楊云參與的課題分為幾個部分,如數據解析、數據模擬等,導師也分給了不同的學生來做。“女生有時會被派去整理整理零件,男生還會被派到工地上去。”
由于參與導師的課題也牽涉到畢業論文、獎學金評定等問題,“多給導師做事準沒錯。”周圍很多同學也大多參加導師的各個項目。“參與老板的課題,出成果了,學生也有成就。”楊云提到,老板和老板之間也會交流學生的表現怎么樣,“我們干得好了,老板也有面子。”
上海財經大學的研究生吳賢,同樣忙導師布置的任務——翻譯導師給的幾十頁外文稿。他告訴記者,導師最近在翻譯一本有關企業管理的書,現在已經把原著分成了一項項任務,派到他所帶的各位博士、碩士身上,“博士翻譯的比碩士翻譯的頁數多、責任重。”據吳賢向師兄、師姐了解,這是導師一向的做法,最后成書時署上老師的大名。他表示,自己很愿意給導師做事,有沒有報酬都沒有關系,但并不希望老板以研究的名義,把學生當成老師減負的工具。“頂級導師是成天飛來飛去的,名導師是忙來忙去接題的,一般導師是評來評去的。我的老板算名導,門路很廣,一年可以拿到三四個項目給我們來做。”
“遇上沒項目做的話,生活費也不夠,還得去外面找工作。”湖南大學的研二學生王軍這樣說道。目前,他正在參與導師布置的企業汽車節能優化的項目。
“你給他做事,他給你發錢,就是這樣。我們導師蠻好,有時間的話會關心學生,這個雇傭關系跟外面的企業老板還是不一樣的。我們如果要找工作的話,老師還會主動去推薦和關心。”王軍表示。
“我幫老板做事是沒有錢的。”上海師范大學的研究生鄭楓說,“現在只能承認,導師帶研有向公司化發展的趨勢,而且愈演愈烈。比起外面的公司,在學校里給導師干能拿的錢真是少多了。”
衡量教授實力時,學校主要看他有多少項目
“我不喜歡他們叫我老板,尤其是當面那么叫我。”上海某高校理工科教授對記者這樣說道,“功利。”他無奈地表示,現在已經習慣了學生管他叫老板。“只專心做學術的導師,清貧多了。衡量教授實力時,學校經常看教授有多少項目。有國家基金和沒有國家基金的導師在學校的待遇是不一樣的。”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戴星翼提到,理工科學生叫導師為老板的情況比較普遍,“這樣的情況沒有有效的辦法制約。你不能排除有些導師是在做老板,學生做完課題后導師給學生發工錢。但是也不可否認,學生在干活中學到本事了。”
戴教授進一步指出,對于只接課題,把課題全部給學生來做的純粹像商人的導師,現在還沒有什么考核的方式把他們從教師隊伍中清除出去,只能通過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管理,對教師本身的教育來改善。“老師不應該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用,學生不應該為了賺錢而做課題,這兩點都很重要。”(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