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目錄
一、發展環境
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思路
(一)指導思想
(二)主要目標
(三)基本思路
三、構建更加完善的教育體系
(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二)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三)完善高等教育體系
(四)推進繼續教育體系建設
四、創新國家教育制度
(一)落實教育“三個優先”的保障制度
(二)完善教育公平制度
(三)完善教育與經濟社會結合的制度
(四)完善民辦教育制度
(五)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六)創新教育家辦學制度
(七)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八)健全省級政府教育統籌制度
(九)建立健全教育標準和績效評價制度
(十)健全教育督導制度
(十一)改革考試招生制度
五、調整人才培養與供給結構
(一)加快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
(二)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
(三)建立人才培養與供給結構調整機制
六、擴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機會
(一)加快發展學前教育
(二)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三)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
(五)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
(六)完善學生資助政策
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建立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二)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
(三)落實教學改革重大舉措
(四)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五)完善教育質量保障機制
八、促進區域、城鄉教育協調發展
(一)服務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二)加快縮小區域教育發展差距
(三)推動民族教育加快發展
(四)統籌城鄉教育發展
(五)加強內地與港澳臺地區的教育交流與合作
九、實施教育對外開放戰略
(一)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
(二)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三)提高服務國家對外開放能力
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一)加強和改革教師教育
(二)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
(三)鼓勵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
(四)實行教師全員培訓制度
十一、加強教育條件保障
(一)全面落實教育投入政策
(二)切實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三)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
(四)提高學校運行保障能力
(五)加快實施教育信息化戰略
十二、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
(三)加強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宣傳
(四)確保校園穩定安全和諧
為全面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環境
“十一五”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成就顯著,教育事業發展主要目標全面實現,有力支撐了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為“十二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教育普及水平顯著提高,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職業教育發展實現重大突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超過8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6.5%,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升,繼續教育進一步發展。高等學??萍紕撔屡c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國家科技三大獎中一半出自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三分之二成果由高等學校完成。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民族地區教育快速發展,城鄉和區域教育差距縮小,國家助學制度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殘疾學生受教育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教育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教育投入明顯增加,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一大批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語言文字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教育改革開放呈現新格局,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完善,義務教育教師績效工資制度開始實施,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發展推動我國人力資源開發水平邁上新臺階,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輸送了近6000萬名畢業生,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左右,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一代成為新增勞動力的主體。我國教育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邁上由大到強的歷史新征程。
專欄1 教育事業“十一五”時期主要成就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新世紀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布了《教育規劃綱要》,指明了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方向,描繪了教育改革發展的宏偉藍圖。全國上下積極貫徹《教育規劃綱要》,相繼啟動實施一系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和重大教育工程項目,完善了公共教育投入的保障機制,出臺了若干重大教育政策,各級黨委政府更加重視教育,社會各界更加關心支持教育,廣大教職員工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教育事業,開啟了教育改革發展全新的歷史篇章。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關鍵五年。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從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看,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和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迫切需要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增加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的供給。當今世界的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時期和科技創新的新突破,迎接日益加劇的全球人才、科技和教育競爭,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加快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高高等學校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加強社會建設,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更加有力地推進教育公平。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迫切需要全面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充分發揮教育的文化傳承創新作用,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總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
從教育發展看,我國已進入了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歷史新階段。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必須在“十二五”時期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人才基礎和條件基礎。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推進教育科學發展迫切要求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創新作為著力點,改變一切不利于教育科學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積極引領教育的變革和轉型。教育要發展,關鍵在人才。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迫切要求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擺在教育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切實加強教師專業化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教育要發展,條件是基礎。辦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迫切需要加大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入,不斷提高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化、現代化水平,增強教育的發展實力,為建設教育強國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人力資本投資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往往能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命運,也是促進就業、增加收入的根本所在,事關人民福祉。教育投入是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必將加倍回報于經濟社會發展。教育關系國計民生,關系民族未來?!笆濉睍r期,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克服當前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使教育更加符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更加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殷切期望,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二、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思路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國家教育、人才和科技規劃綱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適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創新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為主線,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為全面完成《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目標任務服務,為全面實現《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宏偉目標奠定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把育人為本作為根本要求,把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任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優先發展為保障,以重大發展項目和改革試點為抓手,堅持尊重規律、科學發展和依法治教的原則,正確把握和處理好優先發展與服務全局、促進公平與注重效率、擴大規模與提高質量、整體推進與分類指導、立足國情與面向世界、改革發展與維護穩定等重要關系,力爭在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上取得突破,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起點上實現科學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人的全面發展。
(二)主要目標。
“十二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務現代化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能力,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奠定堅實基礎。主要目標是:
1.教育事業發展目標?;酒占皩W前一年教育,農村學前一年毛入園率達到80%左右,城鎮和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基本解決“入園難”問題。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標準化率達到50%以上,基本實現遠程教育班班通,實現縣(市)域內義務教育初步均衡。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7%。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協調發展,職業學校專業實訓基地達標率達到8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6%,畢業生就業率進一步提高,一批學科進入世界前列。義務教育階段新增教師具備高一級學歷的比例達到85%以上。完成新一輪教師全員培訓,全面提高現有教師的專業能力。
2.教育體系和制度建設目標。初步建成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基本適應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和加強社會建設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體系更加完善。教育體制更富活力,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創新取得重要突破,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更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投入體制,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并保持穩定增長。教育法制更加完善。學校和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進一步調動和發揮,形成全社會理解、支持和參與教育改革發展的氛圍。
3.教育支撐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目標。人力資源開發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顯著增強。人才培養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比重明顯提高,初步建成與現代產業體系相適應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強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3年左右,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15%以上。進城務工人員通過多種方式受到基本職業技能培訓。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參與率達到40%左右。高等學校若干領域的科學研究水平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科技創新成果,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發明專利授權數大幅增加。高等學校成為國家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的重要基地。
4.教育服務社會和文化建設目標。城鄉之間和東中西部之間教育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義務教育擇校問題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的滿意度顯著提高。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的比例達到85%以上。形成覆蓋城鄉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在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教育資助和保障體系基本覆蓋到所有困難群體,保障水平不斷提升。青少年健康素質不斷提高,貧困地區兒童營養狀況有較大改善?;緲嫿ㄆ鸫笾行∮子行с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的德育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不斷深入,為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作出新貢獻。
專欄2 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十二五”主要目標(三)基本思路。
“十二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思路是:更新教育觀念,堅持改革創新,抓好工作落實,提升基礎能力,促進協調發展,服務國家戰略。
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全面發展的觀念和人人成才的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各級教育有效銜接,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樹立科學的質量觀,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改革創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以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為核心,著力推進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和國家基本教育制度,系統推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學校制度、招生考試制度、投入保障機制改革,實施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為《教育規劃綱要》的實施提供堅實有力的制度保障。
抓好工作落實。推進目標落實,將長期目標落實到今后五年的目標,將總體目標落實到分領域的目標,將全國目標落實到不同區域的目標。推進投入落實,完善教育經費保障制度,落實增加教育經費的各項政策,提高經費使用效益。推進項目落實,穩步推進各項重大發展項目和改革試點項目,確保取得成效。推進政策落實,優先解決人民群眾當前最關心、社會反映最強烈的問題,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提升基礎能力。完善公共教育財政體制,實施重大工程項目,加強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育科研能力建設,加快建設服務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形成支撐教育現代化、服務國家現代化的人才和物質基礎。
促進協調發展。按照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的要求,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發展。特別是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強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等薄弱環節,努力實現區域城鄉和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
服務國家戰略。將服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和理念貫穿到教育工作全局。進一步發揮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作用,大力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擴大緊缺人才特別是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規模,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高等學?;A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的能力。推進區域教育發展與國家區域發展、城鎮化戰略的緊密結合。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讓學校成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
三、構建更加完善的教育體系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強關鍵和薄弱環節,著重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高等教育體系,推進繼續教育體系建設。到2015年,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
(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按照基本公共服務普及普惠的要求,鞏固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重點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基本建立“廣覆蓋、保基本、多形式、有質量”的學前教育體系,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殘疾學生的教育保障政策體系?;窘ǔ煞杖竦慕逃畔⑴c資源共享平臺。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推進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和信息化建設。根據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水平、群眾意愿,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總供給水平。探索多樣化提供形式,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供給體制。
建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評價機制。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以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和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重點,開展對地方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目標、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監測評價,引導地方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推動各級政府將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作為全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評價的核心指標。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能力評價體系,研究建立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為導向的公共教育財政體制和分配方式。政府一般性轉移支付向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傾斜,重點扶持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困難群體,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
(二)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結構。編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按照遵循規律、服務需求、明確定位、系統思考、整體設計、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完善職業教育的層次、布局和結構,健全制度、創新機制、完善政策,加快形成服務需求、開放融合、有機銜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系統培養初級、中級和高級技術技能人才。
加強職業教育內部的有機銜接。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打通和拓寬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通道。堅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實行學校職業教育、企業職業教育和社會化職業教育并舉、學歷職業教育與非學歷職業教育并重、全日制職業教育與非全日制職業教育共同發展,促進職業教育辦學類型和學習形式的多樣化。完善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的布局結構,明確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定位,在各自層面上辦出特色、提高質量。中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現代農業、工業、服務業和民族傳統工藝振興需要的一線技術技能人才;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層次,建立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和專家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制度。積極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結構布局、課程體系和教材、教育教學過程、信息技術應用、人才成長途徑、教師培養培訓、行業指導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評價改革等方面的銜接。統籌職業預備教育、職業教育和職業繼續教育。建立開放溝通的職業教育學歷、學位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以工學結合、學分認證為基礎,創新學習方式,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融通”。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行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企業根據用工需求與職業學校實行聯合招生(招工)和培養。
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著力推進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建設,落實各方主體責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制;完善政產學研的協作對話機制,推進行業企業全過程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探索多元主體合作共贏的集團化辦學機制。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對人才培養的引導作用,根據產業需求優化專業結構,促進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的開放銜接,推動職業院校面向市場自主辦學。加強行業指導能力建設,有效發揮行業在建立健全行業人才需求預測機制、行業人才規格標準和行業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改革機制等方面的指導作用。鼓勵各地、各行業從自身實際出發,實行多種形式的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促進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建立職業教育與產業體系建設同步協調制度,實現職業教育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的融合發展。
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的相互溝通。建立學分銀行,完善學分互認、累積制度,探索同一層次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之間的課程互設、學分互認、學生互轉的機制,推動應用型本科課程進入職業院校。鼓勵開放實訓基地、示范專業、名師名課、精品課程等職業教育資源,為各類學生提供職業教育課程和技能培訓。適度擴大高等職業學校單獨招生試點規模,擴大應用型普通本科學校招收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規模。建立社區和職業教育聯動機制,鼓勵職業院校探索社區化辦學模式,滿足社區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教育需求。有效整合多種教育資源,統籌城鄉、區域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切實加強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
專欄3 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和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