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新華社北京3月18日電
政府工作報告
——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國務院,向大會報告過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對今年工作提出建議,請各位代表審議,并請全國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的五年,是我國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從26.6萬億元增加到51.9萬億元,躍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財政收入從5.1萬億元增加到11.7萬億元;累計新增城鎮就業587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8%、9.9%;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重要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成就,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入列;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奪取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嚴重自然災害和災后恢復重建重大勝利。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我們圓滿完成“十一五”規劃,順利實施“十二五”規劃。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
五年來的主要工作及特點:
一是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過去五年,我們是在持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中走過來的。這場危機來勢之猛、擴散之快、影響之深,百年罕見。我們沉著應對,及時果斷調整宏觀調控著力點,出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全面實施一攬子計劃。兩年新增4萬億元投資,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26萬億元,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態環保、自主創新等方面建設和災后恢復重建。五年來,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1800多萬套,棚戶區改造住房1200多萬套;完成大中型和重點小型水庫除險加固1.8萬座,治理重點中小河流2.45萬公里,新增節水灌溉面積770萬公頃;新增鐵路里程1.97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8951公里,京滬、京廣、哈大等高鐵和一批城際鐵路相繼投入運營;新增公路60.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萬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9.56萬公里;新建機場31個;新增萬噸級港口泊位602個;一批跨江跨海大橋、連島工程相繼建成;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順利推進或建成;非化石能源快速發展,水電、風電裝機位居世界第一;重建后的汶川、玉樹、舟曲等災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對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經濟社會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已經并將繼續造福億萬人民。
我們始終注重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增強宏觀政策的前瞻性、科學性、有效性,注意把握好政策的取向、力度和重點。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最嚴重時,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財政政策工具,增加政府支出,實行結構性減稅;有效運用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根據宏觀經濟走勢的變化,我們及時調整政策力度,適時退出刺激政策,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運用上,堅持統籌兼顧,注重綜合平衡。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9年的2.8%降到去年的1.5%左右,赤字率和債務負擔率保持在安全水平。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全面審計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管理,有效控制經濟運行中的風險隱患。在貨幣政策運用上,始終注意把握穩增長、控物價和防風險之間的平衡。金融體系運行穩健,銀行業風險抵御能力持續增強,資本充足率從2007年底的8.4%提升到去年底的13.3%,不良貸款率由6.1%下降到0.95%。堅持搞好房地產市場調控不動搖,遏制了房價過快上漲勢頭。2012年,在世界各大經濟體增長全面減速、各種風險不斷暴露的情況下,我們合理把握政策力度,保持財政預算支出規模不變,優化支出結構,扭轉經濟下滑趨勢,全面實現年初確定的主要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8%,城鎮新增就業1266萬人,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回落到2.6%,為今年經濟發展打下好的基礎。
這五年,我國宏觀經濟總體上保持增速平穩較快、物價相對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于平衡的良好態勢,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顯著高于同期全球和新興經濟體的增速,通貨膨脹率遠低于其他新興經濟體。我國經濟穩定,充滿活力。
回首這五年,面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持續低迷的嚴峻挑戰,中央科學判斷、果斷決策,有效避免了我國現代化進程因巨大的外部沖擊而出現大的波折,實踐證明這些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
二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經常項目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0.1%下降到2.6%。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2012年底,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32.9平方米、37.1平方米,分別比2007年增加2.8平方米和5.5平方米;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21.5輛,比2007年增加15.5輛;旅游、文化消費大幅增加。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我國制造業規模躍居全球首位,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4%,成為國民經濟重要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產品質量整體水平不斷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2.7個百分點,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五年累計,共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17億噸、煉鋼產能7800萬噸、水泥產能7.75億噸;新增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4600萬噸;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7.2%,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5.7%和17.5%。修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細顆粒物PM2.5等監測指標。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五年累計完成造林2953萬公頃,治理沙漠化、石漠化土地1196萬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6萬平方公里,整治國土面積18萬平方公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頒布實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制定西部大開發新十年指導意見和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加快推進西藏、新疆等地區跨越式發展,制定實施新十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將扶貧標準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變價),加強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主要發展指標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各具特色、良性互動的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五年轉移農村人口8463萬人,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
三是毫不放松地抓好“三農”工作,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我們堅持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集中力量辦成了一些關系農業農村長遠發展、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加大財政投入,中央財政“三農”累計支出4.47萬億元,年均增長23.5%。建立健全種糧農民補貼制度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補貼標準逐年提高,覆蓋范圍不斷擴大,補貼資金從2007年的639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923億元。加強農村金融服務,涉農貸款余額從2007年末的6.12萬億元增加到2012年末的17.63萬億元。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累計提高41.7%到86.7%。加強耕地保護,維護農民權益,為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制度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現代農業建設,加大對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基層農技推廣的支持力度。大力興修水利,開展農村土地整治,建設高標準農田,耕地面積保持在18.2億畝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糧食總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萬億斤以上并逐年增加。加強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46.5萬公里,改造農村危房1033萬戶,解決了3億多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和無電區445萬人的用電問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積極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較快增長,2010年以來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逐步縮小。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基本完成,全面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頒證工作,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形勢,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各種自然災害嚴重沖擊、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