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未來的中國會變成“一個若干二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集合體”。
2010年,匯豐全球研究部門(HSBC Global Research)發表了一份長達250頁的報告,報告預計,到2020年,中國至少6個省份的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將趕上俄羅斯。
《中國經濟周刊》根據2011年各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各級統計局、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數據推算,GDP全國排名第一的廣東已趕上世界排名第16位的荷蘭,距離世界排名第9的俄羅斯,還差7個身位。
“尷尬”的人均GDP排名
據測算,廣東以5.3萬億(約合8480億美元)比肩2011年世界排名第16位的荷蘭(約合8582.82億美元)。被排名前8的中國省份超過的國家還包括世界排名第18位的土耳其(江蘇和山東)、第23位的比利時(浙江)、第25位的挪威(河南)、第26位的奧地利(河北)、第29位的伊朗(遼寧)和第30位的泰國(四川)。
不過,當我們把比對的參數從GDP總量換成人均GDP的時候,“從歐洲到非洲”的現象卻比比皆是。GDP總量與荷蘭對應的廣東,人均GDP(約為8130.14美元)還不如南非(人均GDP世界排名第71位,約為8342美元);GDP總量比肩泰國的四川,人均GDP(約4183美元)只比阿爾巴尼亞(人均GDP世界排名第100位,約4131美元)好一點。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賀力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統計反映的情況和中國整個的經濟情況比較一致:國土面積大,人口多,經濟總量全球排位很靠前,人均指標比較靠后。但近些年來,中國的人均指標也一直在提高,在世界銀行的中等收入組里(又細化為上中等、下中等)已進入“上中等”階段。
賀力平進一步指出,“對于那些人口超過千萬的省份來說,‘過萬億’的意義還是比較大,先把盤子做大,才能保證人均產值提高”。
“追趕者”的難題
根據2010年英國《經濟學家》做的一份中國省份與世界各國人均GDP參照表的數據,北京約等于斯洛伐克,天津約等于匈牙利,上海約等于沙特,廣東約等于哈薩克斯坦。
時隔一年,《中國經濟周刊》根據GDP總量和人均GDP兩組官方數據,對二者做了重新對比。
對比發現,我們遇到了“追趕者”的問題。在中國各省份經濟發展、人均GDP一直在提高的同時,他們面對的“潛在對手國”也在不斷進步,且漲勢迅猛。以人均GDP為例,一年前,北京的“對手”是斯洛伐克(約10377美元);一年后,雖然北京增長到13052.98美元,增長了約25.7%,但是斯洛伐克已經增長到了17889美元,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上海、天津、廣東等省份。
對此,賀力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從總體趨勢來看,世界各個地區和中國各個省份的經濟增長都是個動態的概念,在某個時點做的比較,不是取決于自己,而要看相對增長。即便是都用了GDP來衡量,各國在計算的時候,首先要按照當前的價格計算,這里面就可能包含通貨膨脹的因素。而在統一轉換成美元比較的時候還包含著匯率的因素,所以排名的增減并不能完全反映某一地區的經濟水平。“國際上也比較常用購買力平價這種方法來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但是這種方法在應用到一國內部的時候就受到局限,變得不太好運用了。”賀力平說,“除了一些省份的下滑外,還有一種結果是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即使某個省份沒有增長,但在國際排名中還是占優勢。”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張璐晶|北京報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