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2012年對農政策或聚焦農業科技金融支持將成要策
《經濟參考報》記者通過采訪多位知情人士獲悉,2012年對農政策將聚焦農業科技,政策的主要方向是推動農業科技機制創新,加強科技資源的集聚、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其中,對農業科技的金融支持有望成為重要內容。
投入不足農業科技投入機制待完善
農業科技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2%,科技貢獻首次超過了土地、勞動力及物質投入要素的貢獻份額。
隨著國家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業和農村配置,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的問題日益受到重視。記者了解到,農業科技主要的投入將由政府完成,同時吸引社會各方面的資金。對農業科技的金融支持有望成為重要內容,政策或將推動金融系統對企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資金支持。
事實上,資金投入不足長期以來制約著農業科技的創新。據了解,近年來財政對農業科研的公共投資強度一直處在占農業GDP的0.25%左右,與目前國際平均水平1%相比有較大差距,不僅明顯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低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水平。
由于農業科技具有“公益性”,政府的財政投入極為重要。2001年,為支持農業科技成果進入生產的前期性開發、中試、熟化,引導或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國務院批準設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專項,由中央財政撥款,科技部、財政部共同管理。2001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31.5億元。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11月在2011中國楊凌現代農業高端論壇上表示,我國將建立逐年穩定增長的農業科技投入機制,從根本上改變當前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時積極探索新機制和新模式,不斷完善符合農業科技特點和規律的支持策略,實現農業科技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率的大幅提高。
“這幾年財政支持很不錯,但金融支持對農業科技的力度仍然不是太大。”中國農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張正河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科研創新往往轉化周期長、風險大,而金融機構要追求利益、減小風險,所以很多銀行不愿意支持科研創新,而只對市場和產品成熟的企業發放貸款。
張正河對金融支持給出了幾點建議,包括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增加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供給;完善農業信貸支持體系,有效緩解農業科技活動貸款難的問題;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創新融資體系;籌建政策性銀行,扶持涉農企業科技創新;發行科技創新債券,促進債券市場發展;加快風險投資市場的發展并開設科技創新保險產品。
體制不順農業科研和產業嚴重脫節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科研體制的變革很難,政策主要是促進機制創新,把農業科技資源集聚起來,加強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的農業科技體制不適應發展需要。一位農業領域的資深專家對記者說,農業科技方面的投入大幅增長,但和產業發展的需求差距卻很大,這是農業科研遇到的最大問題。如果不進行改革,讓科研適應生產和產業發展的要求,提高農業科技推廣的效率,增加再多的投入也沒有用。
在農業科技體系中,科研和產業脫節問題尤為突出。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杰凝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科研存在成果轉化率低、轉化時間長的問題?!笆晃濉逼陂g農業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率為42%,農業高效轉化率為37%,這與發達國家70%至80%的水平相差甚遠。
實際上,“十七大報告”中就提出了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上述農業專家說,農業研發體系應該是以應用為導向的生產鏈機制,而不是實行課題組制?,F在科研院所過分強調做項目,考核評價標準是課題成果和論文,并且沒有退出機制,不將研究出的成熟技術交給企業進行商業化。
以農業科技的重要領域現代農作物種業為例,記者此前調研時了解到,科研成為拖累中國種業發展的最大因素之一。相比國外“工廠流水線式”的育種方式,國內育種是“家庭作坊式”的,缺乏各類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很多科研單位不進行公益性研究,蜂擁而上聚集在低端培育雜交品種、然后賣種子賺錢。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基礎研究和商業研究之間應該界限分明。在基礎領域,政府投資占據主導地位,而機械、化工、食品加工等應用性較強的領域以私營投資為主。例如,美國聯邦政府投入主要側重于基礎性、前沿性農業科學研究,州政府側重于對本州經濟有影響的科研領域或應用技術開發,私營企業則更多地關注能帶來盈利的產品。
張正河認為,農業科研改革的方向是,大學和科研機構逐步轉向基礎理論研究及關鍵共性技術的開發,而將應用技術與一般性技術的創新空間留給企業。
投資主體涉農企業應發揮更大作用
近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涉農企業正在成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大型企業自籌資金投入占94%,政府補助投資經費僅占4%。張正河介紹說,全國以農為主的上市企業有100多家,其中60%至70%都有科技創新項目,有的企業主要從事的就是農業科技創新工作。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過去政府科研經費主要投入到科研院所,而農業企業獲得的科研經費相對偏少。這種格局需要改變,更多地發揮企業的作用,讓企業來承擔和申請可商業化的科研課題。
山西一家農業科技公司主要從事養殖技術的研究和推廣,該公司的項目總監對記者說,他們的科研主要是與山西省農業院校進行合作,科研資金全部來自于企業,研究方向和項目的選擇都是由企業主導。
對于涉農企業來說,政策聚焦農業科技有望帶來較大的發展機遇。一般而言,農業科技涵蓋種子、農藥、化肥、農機、農產品加工等領域,這其中種子企業最受市場追捧。
早在2011年4月份,國務院發布的“種業新政”已經首次明確了企業的主體地位,提出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商業化育種、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資本為紐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模式。
在農業科技推廣環節,企業更是扮演著“主體”的角色。宋杰凝認為,農業企業在農業科技體系中處于應用推廣的環節,是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關鍵環節,這一環節需要政府重視農業科技組織建設,采用科技推廣業務外包、科技創新收益等形式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同時建立農業科技服務中心,為推廣服務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并協調好農業科研和企業技術推廣的銜接工作。
“商業化的技術由企業來做,公益性的、非商業化由政府負責?!鄙鲜鲛r業專家稱,即使是對于玉米、雜交水稻這類技術已經商業化的品種,其在邊遠地區的科技服務也仍然需要政府來完成,因為企業不感興趣。(經濟參考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