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名副其實的“最低工資調整年”,但最低工資的調整并沒有得到應有的掌聲。專家認為,原因有三:一是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增加了企業成本,反過來工作崗位就會變少;二是相比GDP增速,最低工資增速聊勝于無,甚至有些不進反退的味道;三是在GDP三大塊中,政府收入增速過快,有擠占勞動者收入“嫌疑”
分子不敵分母
1月22日,江蘇率先宣布,自2月1日起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一類地區從850元調整到960元,漲幅約為13%。之后,浙江、廣東、福建、上海、天津、山東等陸續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過20%。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11個省區市調整了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整幅度達17%左右。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言人尹成基介紹,還有20個省份計劃將在2010年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然而,全國大范圍最低工資調整幅度存疑。中華全國總工會集體合同部部長張建國日前對外界表示,我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續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而從1978年到2005年,與勞動報酬比重的持續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
“假如GDP為分母,那么勞動者的報酬則是分子,分子的發展速度遠遠趕不上分母的速度。”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對《國際金融報》記者一語道破天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