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提供: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圖表制作:劉提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
勞動報酬占比 需要客觀分析
-勞動報酬占比下降并沒有數據顯示的那么大
-過分夸大與其他國家差距不利于分配制度改革
近日,全國總工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勞動報酬占比連續22年下降”。 此言一出,引發了社會強烈關注。
我國勞動報酬占比的實際情況究竟如何?應該怎樣客觀認識“勞動報酬占比下降”?
本報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進行了專訪。
統計口徑有變化——
勞動報酬占比被低估
據賈康介紹,財科所最近通過1993年至2007年勞動報酬占GDP比重進行的核算分析,對勞動報酬占比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
他介紹說,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統計時通常在宏觀意義上將國民經濟劃分為三大部門:政府部門、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對應的初次分配收入分別稱為生產稅凈額、勞動者報酬和營業盈余。
賈康說,按照收入法核算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是比較常見的方式。從統計數據看,1993年—2007年,居民部門的勞動者報酬由49.49%降至39.74%,降幅9.75個百分點,政府部門的生產稅凈額由11.68%增加至14.81%,增幅為3.13個百分點,企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即資本收益)由38.83%增至45.45%,增加6.62個百分點。
賈康強調,需要注意的是,統計口徑在2004年發生了兩個重大變化:一是個體經濟業主收入從勞動收入變為營業盈余,二是對農業不再計營業盈余。據估算,受2004年統計核算方法變化的影響,大約使勞動報酬占比被低估了6.29%。
如果在2004及以后年度的勞動者報酬降幅中扣除了上述統計因素,1993年—2007年間,勞動者報酬的實際降幅為3.46個百分點,年平均降幅為0.23%,2007年的占比應為46.03%;企業部門的資本收益實際增幅僅為0.33個百分點,在2007年的占比應為39.16%。也就是說,剔除統計口徑變化因素的影響,居民部門的勞動報酬占比下降并沒有數據顯示的那么大。
至于勞動報酬占比上世紀80年代末比90年代初還要高,有些專家給出的結論是:農業中的勞動報酬占比遠遠高于工業和第三產業。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國開始出現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隨之農業占GDP比重的也不斷下降,從而使整個勞動報酬占比出現下降。應該說,這一結論是比較客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