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縣下王崗遺址發掘現場
史前墓葬,漢代陶器,唐宋鄧窯遺址……丹江口庫區古文化集中、楚文化遺址尤為豐厚。這里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地。
國家文物局自2005年以來開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淹沒區文物搶救發掘工程,到如今進展如何?有哪些新發現?記者帶著疑問走進丹江口庫區的河南南陽淅川縣。
網羅全國考古大軍
清晨,跨過丹江,遠遠望去,金燦燦的油菜花叢里有高低起伏的褐色土堆。這里正是位于淅川縣盛灣鎮的下王崗遺址發掘現場。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高江濤是此次發掘的執行領隊,他告訴記者,這是下王崗遺址的再次發掘,比上世紀70年代在該遺址的發掘更進一步。
經文物部門勘查論證,淅川縣核定此次發掘文物點共128處,是南水北調中線庫區文物發掘的重點縣。自2005年以來,淅川匯集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等49家單位的上百名考古專家。在下王崗遺址發掘現場,忙碌的身影中還有來自當地的村民。
弓著背、正在用手鏟鏟土的趙六德來自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是6名技術工人之一。“我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土質、土色判斷層次,劃出區域,指導村民進行發掘。”他說。
68歲的王振顯是河扒村村民。上世紀70年代,他參與過下王崗遺址的發掘,這回是他第二次參加發掘。“發掘結束后,我們也該移民走了?!?/p>
“我們各自有分工,匯集大家的力量,才能最快完成發掘。”高江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