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國家對華石油出口首超日本
日媒擔心油價主導權向中國轉移
《日本經濟新聞》18日發表題為“中東產油國計劃大幅擴大對中國原油出口”的報道稱,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亞洲地區在中東進口石油最多的國家,而油價形成機制的主動權也將因此向中國轉移。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說,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2009年1至11月,日本從沙特日均進口原油112.1萬桶,中國為80.6萬桶;日本從伊朗日均進口原油41.1萬桶,中國為47.4萬桶;日本從伊拉克日均進口原油5.7萬桶,中國為14.4萬桶;日本從科威特日均進口原油34萬桶,中國為14.6萬桶。總體來看,日本從中東地區日均進口石油361.3萬桶,中國為398.9萬桶。
文章稱,中東產油國正在把亞洲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由日本轉向中國,而且這種動向越來越明顯。今年,伊拉克計劃把對華原油日出口量提高2.4倍,達到每天34.4萬桶;沙特計劃將對華原油出口增加3成,達到每天104萬桶;科威特對中國的原油出口則要在現有基礎上增加6成,達到每天24萬桶。文章評論說,當西方發達國家對原油的需求量已經達到頂峰的時候,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對原油的需求量則在不斷增加。預計到本世紀20年代,中國對原油的需求量將超過西方發達國家。到30年代,中國對原油的需求量將是現在的2倍,每天至少需要1590萬桶原油。所以,中國一定會竭盡全力確保石油的來源。《日本經濟新聞》擔憂,如果中東產油國對中國的出口不斷擴大,將有可能影響對日本原油的穩定供應。
日本《選擇》月刊1月號則刊發文章指出,中國不僅正在趕超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日本,并且開始主導中東油價走勢,油價形成機制的主導權正逐漸向中國轉移,日本的地位則正在出現不可遏制的下降。文章稱,中國在1993年重新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后石油消耗量激增,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8年日均消耗石油約800萬桶。在此背景下,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導致的油價下跌被中國視為絕佳時機,從而開始積極行動確保自身的石油權益。“中國資源外交開始對中東產油國發揮影響力。中國人不僅憑借手中雄厚資金在沙特和伊朗興建煉油廠,而且還積極投資鐵路、港口等當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文章分析說,盡管沙特國有石油公司將在日本沖繩建石油貯備基地,并宣稱是確保日本的穩定供應,但不難看出沙特是以石油需求激增的中國為重心興建石油基地的,日本對沙特來說已經不再是優質客戶。“為了與中國國內僅相當于石油價格1/5的煤炭進行競爭,沙特不得不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向中國出口石油。油價形成機制的主導權從而逐漸向中國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