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東盟與中、日、韓3國正式簽約,將于2010年3月24日推出規模為1200億美元的區域外匯儲備庫,這意味著亞洲各國區域金融合作取得又一成果。
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總規模為1200億美元,其中中國、日本以及韓國分別出資384億美元、384億美元和192億美元,所占份額分別為32%、32%和16%。東盟10國共出資240億美元,所占份額共計20%。早在今年5月份,中國、日本、韓國及東盟10國財長就為建立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達成共識,以幫助區域內經濟體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
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外匯分析師胡年豐表示,“1200億美元相當于除了中、日、韓以及新加坡4國之外,其余9國外匯儲備總額一半以上的額度,因此當這9國出現外匯資金短缺時,這筆資金將有助于緩解其危機情況。外匯儲備庫將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強區域內單一經濟體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
而對于中國、日本來說,雖然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所占的份額最大,但借款乘數只有0.5,主要扮演的是救助者的角色。此外,除了韓國的借款乘數為1之外,其他國家的借款乘數都大于2.5。而對中國來說,12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只相當于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的6%左右,因此一旦中國出現外匯短缺,即使是1200億美元的總額度也難以起到較大的作用。
作用
應對危機的同時可促進區域貿易
“雖然區域外匯儲備庫是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等極端情形,但在正常時期,這一儲備庫也能夠為區域內各國的貿易清算提供保障,促進區域貿易”,交通銀行廣州分行謝俊華表示,“締約各國可以以該國在儲備庫中的份額作為保障進行貿易結算,促進區域內經濟一體化,加強區域內商品和服務的流動”。
“但這一儲備庫的建立對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貢獻可能不會太大”,中國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戴偉愉表示,“由于儲備庫均以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短期將增加對美元的需求,反而將增強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功效”。(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