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態·出行
限行效果損耗殆盡
早晨7時,交管局指揮中心值班民警已經各就各位。面前的“圈圖(北京市區路況信息圖)”上,各條環路仍然基本暢通,擁堵路段只出現在諸如京通快速路、雙良路等個別進京咽喉要道上。僅僅過了15分鐘,場面已經完全不一樣:大批密密麻麻的車輛如同從地下鉆出來一樣,迅速占領了整個監控屏幕。東二環南段、西二環南段、東三環、西三環、八達嶺高速……“常規擁堵路段”開始登場。從這時起,“××路段車流量大,車輛行駛緩慢”開始成為交通廣播中信息發布的主旋律。
“早晚高峰的時候,交通臺‘一路暢通’這個節目只能理解為‘全北京只有一條路暢通’。要是趕在中秋國慶這幾個節日之前的一段時間,北京就沒有什么‘高峰’了——全天都是高峰,晚上10時了還堵車呢。”每天開著出租車在路上奔波的“的哥”胡師傅說。憑他的經驗,在北京開車,只有農歷除夕前的兩三天到元宵節之間,不足20天的時間里比較通暢,剩下的11個半月,“每天都是掙扎。”
幾乎每一位司機都有一個直觀感受,去年10月開始實行的“五日制限行”在最初幾個月的確起到了一定緩解交通的作用。根據市交管局指揮中心的統計,這段時間早高峰期間擁堵路段明顯減少,即使部分路段出現堵車,擁堵時間也不會很長。然而從今年上半年開始,這種感受日漸消退,早高峰期間時速低于20公里的主干線迅速回升至70條以上。如果遇到雨、雪、霧天氣,擁堵路段還會直線上升到百條開外。“北京現在9成以上的道路都是飽和或者超飽和,路網的建設速度遠遠低于車輛增長的速度。”市交管局新聞辦公室主任張景春說。
狀態·停車
開車困難停車更難
“我們也不太愿意在大型居民小區周圍治理亂停車,但有的時候確實太亂了,也給那些不停車的居民帶來了很大不便。”一位海淀交通支隊一線交警對記者說。
路上雖然堵,但只要有耐心,終歸還是能到達目的地。可是,到了目的地之后,車子能停在哪兒的確是個問題。在市中心和部分熱點地區,地面停車場的收費也已經達到每小時5元,大大提高了車主的用車成本。眾多不愿付這筆費用的車主只好各顯神通,努力尋找周圍不收費的小胡同、小馬路。以東單地區為例,從郵通街、蘇州胡同到北極閣,工作時間內道路兩側很難找到一塊空當。
和寫字樓集中的地區“只要肯花錢就能停車”不同,以朝陽區望京、海淀區世紀城、崇文區富貴園等為代表的較大居民小區周邊,壓根就沒有合法停車位。剛在望京商業中心旁邊某樓盤買了房子的袁先生說,現在回家,只能在樓下勉強找個空地把車停下。“我這是新車,停下來之后還得提心吊膽,唯恐明天下樓發現車被剮了劃了。”
一位常年工作在一線的交警告訴記者,每當到這樣的小區外道路處罰亂停車時,幾乎都會遇到市民強烈表達不滿。“他們說的我也都能理解,不讓停在樓下,還能停到哪兒去?可樓下的道路畢竟是供人通行的,這么多車堆在這兒,有很多車甚至車頭向內,車尾朝外,占了半條馬路,其他過路司機意見很大。”據介紹,在居民小區集中的地區,如要徹底解決停車難,只有在規劃中建設停車樓能稱得上是個辦法,其他諸如發動社會單位提供空間、小區內見縫插針尋覓車位都只能勉強解決一點點問題,隨著車輛越來越多,只能給居民和社會單位造成更大的不便。“可是話說回來了,現在的開發商,建一幢住宅樓能掙多少錢,建一個停車樓,才能掙幾個錢?沒有足夠誘人的經濟利益,政府又沒有強制性要求,誰會愿意做這種慈善事業?”這位民警無奈地說。
截至11月17日,交管部門統計的全市路側停車位共有63979個。盡管為了盡可能多的規劃出新的停車位,交管部門已經絞盡了腦汁,但是和停車需求相比,這個數字還是可憐了一點。
講述·賣車
率先實現家轎夢想
大眾汽車(北京)中心銷售總監劉偉
劉偉1995年便在北京市上海汽車聯營銷售公司任汽車銷售業務員,當時還沒有銷售顧問,更沒有如今的4S店稱謂。
“1998年以前,北京汽車銷售主要有北方市場和亞運村市場,銷售和維修站是完全分開的,你在我這兒買車,再到維修站保養和修車。”
回想當年劉偉感慨很多。“1999年以前中國的汽車市場就是‘老三樣’的天下,當時開上桑塔納就已經非常受到崇拜了。”2002年以后,汽車才真正意義上地進入了中國的百姓家庭。2002年“POLO”在中國是全球同步上市的車型,從此才有了諸如某某車型全球同步上市,某某車型中國首發的稱謂。
“購車人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買私家車的個人少,一般都是中年男性購車;而現在,大學生、女士、老年人等,什么客戶都有,而車型也從A0級到D級極大豐富了。”劉偉說:“我堅信北京的汽車保有量還會增長。對于北京的交通狀況來說,我個人認為,并不可怕。早晚高峰的擁堵,主要是城市生活的郊區化形成的,并不能因為擁堵就限制車輛。我堅信,只要公共交通的持續優化改進,北京的交通一定會是暢通的。”
講述·的哥
出租司機換車特勤
■的哥汪其華
1997年,剛當上出租車司機的汪師傅開的是兩廂紅色夏利:“2000年紅色夏利換成了藍色夏利,2003年又變成了北京現代索納塔,而現在,我開的是桑塔納3000,是去年奧運會前新換的。”這12年來路上的變化,汪師傅滔滔不絕給總結出了幾條“特別”變化:一是打車客人成分變了,原來生意人多,現在什么人都有,“中小學生、農民工,都來打車。”二是打車人里老外多了,而且會說中文的老外增多,“你不看人有時聽聲兒都不知道他是外國人。”三是坐車人聊的話題變了,上世紀90年代那會兒,聊自己生意的居多,現在是五花八門無所不聊,從家長里短到高科技,車廂里都能聊起國家大事。四是坐車人心態變了,“原來著急的不多,現在堵車了,各方面壓力大,脾氣大的乘客增加了不少。”
說起最大的變化,還是“道路越修越多,可是趕不上汽車增長得快,早晚高峰堵車嚴重多了”,談到這個汪師傅也很無奈:“現在城市結構布局我看變化太大了,不少北京人越住越遠但單位都在城區,城市人員流動大、范圍廣了,加上收入增加,買私車人越來越多。所以,我是同意‘限行措施’的,建議一直保留這個措施。”
講述·市民
汽車換代堵車升級
■市民程先生
1997年那年的2月,北京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市民程先生2月24日拿到了自己的駕照。“當時家里沒有車,有個做小生意的親戚家有輛切諾基,借給我開過。1999年以后開單位的車給別的單位送貨,上班早高峰時間,從東直門一直開到通州,不怎么堵車。”
2002年,程先生貸款5年買了輛價值8萬多元的羚羊車。“當時還剛買了房子,心里高興但同時壓力也比較大,一個月要還660多元車錢。”
去年,程先生把舊車賣掉,升級換代成了斯柯達明銳。“換個空間大些的新車以后老人孩子都能裝下。”程先生說:“如今生活好了,出行條件好了,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麻煩,堵車是一個大問題,修路的速度趕不上車增加的速度,近些年占用快速應急車道的現象明顯增加,就是因為車太多路太堵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交通法規的普及不夠,很多車主并不了解許多路上規矩的細節,還是多年前在駕校沒怎么上心學的那些老規矩,導致現在路上有不少不必要的糾紛出現。車多了,汽車文化、交通知識又沒有跟上,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本報記者 孟環 安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