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之后,國內最受關注的民航業聯合重組案,也是中國民航史上首度涉及兩家上市公司的聯合重組方案——東航上航聯合重組方案,日前獲得股東大會高票通過。
隨著東航上航聯合重組方案獲得股東大會的高票通過,聯合重組的內部法律程序已經全部走完,這離“新東航”的誕生又近了一步,而“新東航”將給民航市場格局帶來怎樣的變化?
內部法律程序走完
10月9日,東航和上航分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就東航上航聯合重組等相關事項進行表決,各項議案均獲股東高票通過。
重組方案包括,東航擬以換股吸收合并方式重組上航,交易完成后,上航將成為東航的全資子公司,但將保留原上航的品牌、經營權、債權債務和合同義務。
東航上航聯合重組領導小組新聞發言人劉江波告訴記者,“東上重組”方案獲股東全力支持,高票通過,標志著東航和上航已全部完成聯合重組的內部法律程序。
東航上航重組方案是中國民航史上首度涉及兩家上市公司的聯合重組方案。東航上航聯合重組方案在上報相關監管部門并獲得最終批準后將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本次聯合重組完成后,“新東航”的資產結構將得到進一步優化,規模效應將得到逐步體現,盈利能力將持續得到改善,抗風險能力將顯著增強。
東上重組和東航內部改革是一盤棋,都是東航整個戰略的一部分。東航還將對內部結構進行調整,包括飛機結構、人員結構、市場結構等。
通過資源整合,“新東航”將更好地專注于各項戰略的有力執行和服務品牌的不斷提升,特別是在機隊規模和機型布局上將更具競爭力。在此基礎上,上海航空樞紐港的格局將被重塑,空港競爭力與服務保障能力將大大提升。
市場嚴峻推動重組
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整體性下滑讓整個中國民航業出現少有的負增長。此后,金融危機、油價大幅波動、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擴散等,讓民航業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突如其來的襲擊使得民航業面臨嚴峻的考驗。
經濟環境惡化導致需求疲軟,客運量、貨運量雙雙下降,航空業遭遇20年來最寒冷的“嚴冬”。國際航線首先受到沖擊,隨著航空公司將國際航線的過剩運力轉移到國內,再加上國有航空、地方航空、民營航空的激烈市場競爭,使得機票價格一度跌破火車票價,對于航空公司的盈利更是雪上加霜。
在如此嚴峻的經濟大背景下,全球航空公司都在經歷著不同程度的變革,期望在行業低谷期增加自身抵抗風險能力與快速恢復能力。
分析人士指出,行業不景氣時期醞釀的最大變革,就是企業間由傳統的競爭走向并購與重組,以期取得資源整合效應。在面臨行業危機時,“抱團取暖”是航空公司走出困境的重要選擇。
東航與上航的重組正是在民航市場遭遇危機的背景下進行的,重組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市場“推動力”。
民航格局的微妙之變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我國民航市場經歷了三輪開辦航空公司的熱潮。截至2008年底,我國共有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航空公司41家,其中客貨兼營的公司32家,專營貨運的公司9家。2002年,作為中央企業的9家航空公司進行聯合重組,成立了國航、東航和南航三大企業集團,構建了“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
目前,東航擁有現代化大中型運輸飛機220余架,上航擁有66架飛機,東航與上航重組后,機隊規模增加了1/4,超過國航,少于南航,位于國有三大航的第二位。三大國有航空公司的比較力量將發生變化。
從2008年東航引進戰略投資者——新加坡航空公司受阻,到2009年東航與上航重組,東航作為一家航空公司在民航市場和資本市場受到如此大的關注是前所未有的。在此過程中,東航、國航、南航、上航,在博弈中尋找戰略同盟,在競爭中尋求相對優勢,已經顯示出民航市場重組浪潮的端倪。
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鄒建軍認為,從全國范圍來講,三大航之間的競爭從未落幕。比如,北京和上海是國內重要的客源和貨源基地,也是國內航空公司的重要競爭目標。近來,國航增加了在上海市場的運力投放,同時,東航也在努力提高在北京市場的占有率。
鄒建軍認為,東航與上航重組無異于“重新洗牌”,重組后“新東航”在上海的市場份額將明顯上升,對于市場話語權的掌握具有重要作用,其在上海市場的競爭優勢將進一步提高,這無疑將對國航和南航形成競爭壓力。 (賈遠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