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開展科學發展環境評價
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環境”評價是通過評價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綜合環境因素來進行。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綜合環境因素是新時期縣域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要求縣域經濟不僅要發展,還要科學發展。
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環境評價初步從考察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工作著手。評價采用定性的方法,分A+、A、A-和B等四級,具體規范為:A級為正常級,A+級為正常偏上級,A-級為正常偏下級,B級為非正常級或警示級。科學發展環境等級堅持“一票評價制”,即若一個方面出現“A-級”,即使其他方面在正常的情況下,整個縣域為“A-級”。
現在納入“科學發展環境”評價的信息主要有:國家環境保護部開展的“國家生態縣(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信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特別重大事故”信息、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開展的“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市)”信息、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開展的“全國文明城市”信息以及有關部門和重要媒體關注的信息。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科學發展環境等級分布是A+級46個,A級261個,A-級3個。
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環境評價堅持“公開、專業、客觀”的原則,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評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評價信息需要更多一些。一是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及時公開有關信息,增加透明度;二是要加強對重要媒體關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繼續建立和完善評價信息網絡。
第三部分 全國縣域經濟評價說明
一、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開始于2000年,現已完成九屆。采用縣域經濟公開性、綜合性、可比性、客觀可行性的核心數據進行評價。評價的特點是“公開、客觀、可比”,評價堅持的原則是“三不原則”(不收費、不發證、不授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意義在于積極引導了全社會對縣域經濟的關注,為全國各省(市、區)以及縣(市、旗)提供了一個動態的、相對的參照坐標,為探索縣域經濟發展規律提供非常有益的幫助。
第一屆評價工作,
于2001年底結束,發布于2002年1月,《經濟日報》獨家報道,其他媒體轉載,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2001)》中。
第二屆評價工作,
于2002年12月結束,發布于2002年12月,《經濟日報》獨家報道,其他媒體轉載,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2002卷)》中。
第三屆評價工作,
于2003年11月結束,發布于2003年11月,《經濟日報》獨家報道,其他媒體轉載,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2003卷)》中。
第四屆評價工作,
于2004年11月結束,發布于2004年11月,《經濟日報》獨家報道,其他媒體轉載,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4卷)》中。
第五屆評價工作,
于2005年11月結束,發布于2005年12月,《經濟日報》獨家報道,其他媒體轉載,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5卷)》中。
第六屆評價工作,
于2006年11月結束,發布于2006年12月,全國報紙、期刊、網站等媒體統一報道,評價結果編輯在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6-2007卷)》中。
|